乡镇企业导报版权信息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主管单位:农业农村部

主办单位:中国乡镇企业协会

编辑出版:《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6-220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564/F

期刊级别:国家级

语   言:中文

周   期: 月刊

出 版 地:北京市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在线办公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 : bianji7@126.com

地址 : 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路皓月写字楼二层

网址: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

根治“校园贷”需正视校园金融合理需求

时间:2019/08/22  点击:583


       

进入8月,高考生陆续接到录取通知书,即将迈入象牙塔。据统计,当前中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已接近4000万,位列全球第一。庞大的学生群体意味着高校金融服务也将迎来新一轮“大考”。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陈希原近日强调要确保国家助学贷款“应贷尽贷”,并提醒大学生远离“零利息”“超便捷”“零风险”等用美丽谎言诱骗学生的“校园贷”,有信贷需求一定要选择安全系数高、信用口碑好的国家正规金融机构的借贷产品。

中国高校金融供需矛盾突出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财经大学环境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李秀香长期从事学生教育工作。她指出中国在校大学生正从“95后”逐步向“00后”转换,成长经历决定了他们在缴纳学费、创业、消费升级等方面有资金需求时,倾向于寻求校园金融产品而不是家庭的资助。但目前正规银行贷款门槛高,流程复杂,导致合理金融需求无法满足。

按照银保监会数据,截至2018年3月末,仅有12家银行开展学生信用卡业务,共发放学生信用卡401万张,贷款余额4亿元,以2017年全国在校大学生3017.5万人计算,人均信贷仅30余元,同2017年末全国银行卡信贷余额5.56万亿元相比,仅占0.0054%,每张信用卡余额不到100元。

事实上,中国高校对金融服务有庞大需求,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例,目前只能覆盖学费和住宿费,还不能完全覆盖生活费开销。而除了日常生活消费,大学生还有教育、技能培训等个人成长需求需要金融服务支持。今年6月,新京报在报道中指出,有大学生是为报考公务员培训班而需要借款,但出于金融信息的不了解,以及从正规渠道难以获取资金,该学生只有向违规平台借贷。

企鹅智酷联合QQ空间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30%的95后都会在兴趣爱好相关的学习培训上投资,如知识付费、兴趣班、分享课等;2018年的天猫双11数据显示,用花呗购买教育类产品和服务的金额上涨了87%,其中选择分期付款的用户数增长了2.4倍。而在使用过分期的大学生中,9成人使用商品消费分期,这一比例高于借钱消费的比例,说明大学生消费的目的很明确,风险相对可控。更重要的是,绝大多数学生借款的主要用途是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和投资自己,餐饮、服装、恋爱、教育培训等排名靠前,而休闲娱乐、游戏等则相对靠后。

银行联手金融科技平台解决供给不足

南昌航空大学校长罗胜联表示,中国国校园金融规模远小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比如美国2016年学生贷款总额为1.23万亿美元,而中国校园金融目前只有约百亿元人民币的规模。在这种情况下,罗胜联建议,鼓励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提高合规校园金融产品的覆盖率,安全性,降低贷款成本,让在校大学生真正享受到普惠金融的便利,远离不法校园贷的危害。

其实早在2017年6月,中国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的文件,其中明确表示,现阶段暂停网贷平台进入校园贷,同时鼓励正规机构服务大学生信贷需求,以电商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可以继续与银行合作开展校园信贷服务。

在扩大高校金融服务覆盖面上,拥有电商场景的金融科技公司确属正规金融机构的好帮手。电商系金融科技平台通过和金融机构合作,放贷发放主体仍然是金融机构,也是符合监管要求的,且从利率水平上看,这类平台上的信贷产品基本与信用卡持平甚至更低。

此外,众多教育学者建议,银行还可以与电商系金融科技平台联合设计多种金融产品,根据大学生培训、医疗、创业等不同需要制定不同利率,为校园提供更多合理利率的金融产品,满足合理金融需求。毕竟,“校园贷”的初衷并不是鼓励学生攀比和享受,而是用金融工具帮助有需要的学生拥有和他人平等的生活、成长、受教育的机会。对于大学生借钱可能导致过度消费与超前消费的问题,众多教育学者则建议完善央行征信档案,并加强信息共享,打破征信市场“数据孤岛”带来的“多头借贷”乱象,降低行业风险,同时将金融、信用安全教育引入高校课堂,增强高校在校生信用安全意识。(阮萱)


本文由: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编辑部

2019/08/22

上一篇:中国特殊教育教材首次走出国门
下一篇:人大商学院新居住企业家学堂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