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导报版权信息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主管单位:农业农村部

主办单位:中国乡镇企业协会

编辑出版:《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6-220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564/F

期刊级别:国家级

语   言:中文

周   期: 月刊

出 版 地:北京市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在线办公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 : bianji7@126.com

地址 : 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路皓月写字楼二层

网址: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

未来教育呼唤育人大师

时间:2019/09/21  点击:492


       

“未来的教育,或许不需要传统的教书匠,但更呼唤懂得育人的大师。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可能把教书留给机器,但机器永远不能替代的是育人。”在民进中央日前举行的“教师教育振兴与师范院校使命”论坛上,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提到智能时代的教师教育时说。

据预测,到2025年,全球14%的家庭将拥有机器人管家。如果这个预测准确的话,我们当务之急,就是要思考如何构建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师范教育。

    AI教师来了,传统师范教育面临重大转型

“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至少需要创新能力、跨学科快速学习能力、强大的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还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所以,今天我们探讨教师教育时不能回避时代需求。”国务院参事、民进中央特邀研究员、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理事长汤敏说。

汤敏举例说,在不久前举行的全球智能大会上,马云和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关于未来教育的对话中,有一段共识——现有的教育体系教给孩子们的知识、技能以及教的方式主要是为工业时代所设计的,而世界已经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所以,“我们要重新思考教育,重新评估一下学生学的东西是否能让他们预见未来,让他们减少错误”。

“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对师范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李晓华认为,人工智能教育、人机互动、“互联网+”教育,这些新技术正在深刻改变教育的形态和内容。目前,国内就有学者正在开发机器人教师(AI教师),未来一些基本的知识性教学任务将会交由AI教师来完成。技术带来的新变化,要求师范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能像过去那样,只一味地考虑哪些课程开不齐、哪些课程还没有教师上等问题,而要考虑怎么变革、超前培养适合未来发展需要的新型教师。

    时代新需求,呼唤什么样的新师范教育

事实上,不少人已经隐约觉察到社会变革给教师教育带来的潜在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周彬调阅深圳中学今年公布的招聘教师信息发现,虽然也有华东师大、北师大等部属师范大学毕业生,但该校今年共招聘35名新教师,其中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毕业的学生就有20人,还有一人是哈佛大学毕业的。

“这是不是时代或者说是基础教育对教师的需求发生了改变?”这个问题困扰着周彬:10年前,上海中学也招了一批研究生当教师,当时需要的是教学水平高的教师;10年后,需要的是教学层次高的教师。10年前,招到中学的硕士、博士主要是学教育的;现在,主要侧重各学科教育背景。这其实就是学校对教师的需求在发生变化。

面对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等因素对教师教育的新挑战,戴立益是呼唤智能新师范的坚定倡导者。他所勾画的新师范蓝图:一流的专业教育+一流的教师教育+一流的智能教育。

戴立益认为,师范类大学应着眼于培养未来的教育家型教师。这种教师把教育看成自身毕生的事业,有自己的观点、主张,有丰富的教育实践,有一定的行政管理经历,有显著的教育教学成果,应该还有自己的团队。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本科师范专业,比如计算教育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强青少年脑智发育的研究,推动智能新师范的建设。

    现有的师范教育体系,亟待装上智能“大脑”

近年来,我国不仅已经构建了一个以师范院校为主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形成了分层的教师职后的培训体系,而且在推进教育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教师教育的办学层次也有了巨大变化。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巡视员刘建同说,教师教育转型发展中还存在师范教育体系有所削弱、培养质量结构尚待优化、高学历层次人才培养比例较低、高校和地方政府及中小学“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尚未完全落地等问题。

如果未来教书的事可以交给机器,教师的重要职责就是育人。那么,以培养人为目标的师范教育就迫切需要打破分科培养的现状,推动各学科的融合,使师范教育真正具有育人的特性。

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刘起军认为,与新时代的需求相比,目前地方师范大学课程资源实施空间缺乏协同,仅局限于校园、课堂和教材;在硬件资源上,地方师范大学教学设施和可用于师范生专业技能训练的实验、实训场所相对落后于非师范专业。

此外,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也给刘起军带来了一定的困惑。他说,在网络化、虚拟化教学环境中,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课程,催生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巨大变革,而地方师范大学对新兴课程形态的响应还相对滞后。

如何破解新技术条件和新时代发展所带来的这些问题,专家学者们寄希望于人工智能革新教师教育体系,为传统的教师教育体系加装“智能大脑”。下一步,教育部将启动“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遴选认定200门教师教育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研制出台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提高师范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同时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以此来促进信息技术,促进人工智能与教师教育的深度融合,使教师教育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中国教育报》2019年09月21日第3版 


本文由: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编辑部

2019/09/21

上一篇:突破关键因子,闪耀素质教育之光
下一篇:献身职教的“菇仙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