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导报版权信息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主管单位:农业农村部

主办单位:中国乡镇企业协会

编辑出版:《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6-220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564/F

期刊级别:国家级

语   言:中文

周   期: 月刊

出 版 地:北京市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在线办公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 : bianji7@126.com

地址 : 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路皓月写字楼二层

网址: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

靠教育改变明天

时间:2019/09/23  点击:464


       

木质吊桥、铁索桥变成双车道水泥公路桥,以前要靠人工背运货物,现在满载货物的卡车川流不息;昔日杂乱破旧的小镇成为一座新型现代城镇,村村通了路通了电,家家盖起整洁、漂亮的藏式新房……吉隆镇位于西藏西南部的日喀则市吉隆县。对于这座现代化边境小镇来说,游人与商客看到的是它白天的繁华与精彩,当地群众真正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舒适与惬意,则从晚上8点后开始。

    小镇发展的“深圳速度”

格桑是吉隆镇完小校长。每天夜色降临,他喜欢在小镇街头散散步,看霓虹灯闪烁,看来自天南海北的游人商客。“就在两三年前,这里还是低矮破旧的民房,一下雨路上全是泥,现在镇上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楼房,街道两边商铺饭店林立。”格桑说。

吉隆沟隐藏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腹地。1961年,国务院决定在吉隆镇设立开放口岸,中尼双方边民主要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贸易,货运往来要靠人工背运。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2017年4月,吉隆口岸扩大开放为国际性口岸。2018年,口岸进出口贸易额达34.05亿元,同比增长21.6%。

次仁,吉隆县教育局局长,2017年前曾在吉隆镇工作多年。他向我们提供了一组数据,用以佐证近年来小镇发展的“深圳速度”。

小镇本地人口不足4000人,外来务工人员超万人,每天来往运输的货车200余次;小镇上办起78家酒店、旅馆,还有3家正在修建的五星级酒店,15家大小超市,20多个红绿灯……

吉隆,藏语意为“舒适村”“欢乐村”。“现在,我们这里真的是舒适村、欢乐村!”格桑感慨地说。

远处,小镇中心的广场上,当地藏族同胞手拉手跳着欢快的民族舞蹈。

    小县教育迈大步

晚上8点,口岸旁的热索村,村民尼玛罗布一边整理货物一边招呼来自尼泊尔的顾客。尼玛罗布的儿子、吉隆镇完小三年级学生尼玛次仁,正在学校上晚自习。

“现在孩子上学不用花钱,他在学校我们很放心,老师对他比父母还好。”说起儿子,尼玛罗布满是对国家的感激,“现在国家的政策这么好,希望他能好好学习。”

尼玛罗布所说的好政策,是国家对西藏实施的“三包”政策。“现在我们学校的学生,从小到大,学费国家包、三餐学校供、住宿不花钱、顿顿吃到肉,他们是最幸福的一代人。”格桑告诉我们。

随着口岸进出口贸易逐年增长,近年来吉隆县本级财政收入越来越高。财政收入往哪儿投?对此,县委、县政府的共识是:往教育投!

“经济可以改变吉隆的今天,但教育却可以改变吉隆的明天。”次仁说。以2018年为例,该县本级财政收入的三成投向了教育,达972.6万元。为了早日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里又额外列支1320万元,并整合各类资金900余万元。

教育上的事,各级各部门都会帮把手。该县各乡镇从有限的公用经费中挤出一部分帮扶学校,乡镇长兼任学校第一校长,教育发展成为乡镇领导提拔的重要依据。近年来,全县共投入8445万元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以前学校都是土平房,只有两位老师和12名学生,学生背着土豆上学。2000年学校才建起了一座二层教学楼,是当时全镇唯一框架结构的建筑。”格桑说,现在的吉隆完小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宽敞的塑胶操场,坚固的教学楼,整齐洁净的宿舍楼,计算机、电子白板一应俱全,校园里不时传出琅琅读书声;近30名教师、300多名学生的“阵容”,在乡镇学校中也称得上“豪华”。最让格桑自豪的是,全镇适龄儿童无一辍学。

小县教育也能迈大步。2005年,吉隆县完成“普六”,一年后完成“普九”,2011年实现“两基”。2018年,吉隆县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家家户户升起五星红旗

入夜时分,吉隆镇完小校园依然热闹。261名在学校寄宿的学生,上完晚自习回到新建的宿舍里,一边洗漱,一边叽叽喳喳地嬉闹着。

副校长扎西顿珠告诉我们,以前学校招生范围是全镇11个村的农牧民子女,现在在口岸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学校也有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学校更加重视德育工作,每晚的“温馨一刻”便是一例。

为了照顾好寄宿学生,每天晚上9:15到9:30,教师们利用15分钟时间到寝室与学生做睡前交流。交流内容小到当天校园发生的趣事、调解学生间的小矛盾,也有国防知识、爱国主义教育这样的大主题。师生们都很享受每天的“温馨一刻”,关系也越来越亲密。

看着学生寝室的灯熄了,副校长夏传武小跑着回到宿舍,抓紧时间与在云南老家上学的女儿视频。

大学毕业后,夏传武来到吉隆镇完小任教。一开始,望着重重的雪山、闭塞的交通、凋敝的校园,他一直盘算着怎样才能调走。

随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吉隆县的校园建设和教师待遇越来越好。夏传武与同为教师的妻子,分到一套两居室的教师周转房,工资收入逐年提高,参加各种培训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他的心也安定了下来。“现在,学校已经有10多名老师买了车,还有人在日喀则、拉萨买了房。”夏传武说。

“吉隆县的变化可以用‘日新月异、一日千里’形容。现在,老师安心教书,学生安心学习,群众安居乐业,每个人都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你看——”次仁手指处,一排藏式新居拔地而起,在霓虹灯折射下,每家每户的屋顶上,是群众自发升起的一面面国旗……

(本报“万里边疆教育行”西藏报道组成员:张晨 高毅哲 蔡继乐 张春铭 周小兰 单艺伟)

《中国教育报》2019年09月22日第1版 


本文由: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编辑部

2019/09/23

上一篇:70年 贵师重傅 兴教兴国
下一篇:人文关怀为学前教研注入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