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导报版权信息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主管单位:农业农村部

主办单位:中国乡镇企业协会

编辑出版:《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6-220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564/F

期刊级别:国家级

语   言:中文

周   期: 月刊

出 版 地:北京市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在线办公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 : bianji7@126.com

地址 : 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路皓月写字楼二层

网址: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

目标链接行为,教师观察才有力

时间:2020/04/13  点击:466


       

近阶段,教师都积极投入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希望通过对幼儿进行过程性的发展评价,来推动课程有效实施,同时最大限度地支持和促进幼儿发展。然而,他们对如何开展有效的幼儿发展评价仍存在很多困惑。

分析教师面对的困惑可以发现,实际上是教师对“课程目标”与“幼儿观察”之间存在断层。因此,只有链接起“课程目标”和“幼儿行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让评价具体化、情境化、可操作化,才能缓解这一困境。

    评价具体化——

    把目标具体化为期待幼儿出现的目标行为

链接课程目标和幼儿行为,就要把目标具体化为期待幼儿出现的目标行为。举例来说,在中班“朋友,你好”主题下,教师抓住教育契机,基于“关爱”的内涵生发了“关爱同伴”的一系列活动。“关爱”指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人际交往”中的“关心尊重他人”,针对4—5岁幼儿的行为表现描述如下:会用礼貌的方式向长辈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想法;能注意到别人的情绪,并有关心、体贴的表现;知道父母职业,能体会到父母为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辛劳。

若针对要开展的“关爱同伴”活动的关爱对象——同伴,我们首先需要对目标进行筛选和迁移:会用礼貌的方式向同伴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想法;能注意到同伴的情绪,并有关心、体贴的表现;能珍惜同伴的劳动成果。

接下来,要链接“目标”与“幼儿”,还需要将以上的目标具体化为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这样教师才可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敏锐察觉,及时推动。

通过实践与研究,我们认为目标的具体描述转化为幼儿行为,应包括行为情境、行为表现和行为程度等要素。对行为情境的还原和描述,可以提高教师对幼儿行为观察的准确性和敏锐性。行为表现应该是描述幼儿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说出、拥抱、指出、比较”等。行为程度是指幼儿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行为,以期更准确地描述幼儿行为。

因此,需要将以上三条目标再进行行为情境、行为表现和行为程度等方面的具体化操作。如针对第二条“能注意到同伴的情绪,并有关心、体贴的表现”,观察到的幼儿行为可能会呈现不同的行为表现和程度,目标可以具体化为:能识别同伴的愉悦和难过、生气等情绪,会表现出共同交谈或放低说话音量不打扰别人等不同的回应行为;看到同伴难过、生气时,说出安慰的语言;看到同伴有困难时,能给予一定的帮助……

有了对可能观察到的行为的预想,把目标转化为幼儿可能的具体行为表现,教师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才能针对具体目标进行主题内容的选择,才能有目的地去捕捉相应的幼儿行为,从而评价活动对幼儿支持的效度。

    评价情境化——

    链接幼儿生活情境进行目标行为的拓展

就典型行为进行具体化的描述后,我们还可以链接幼儿一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生活情境,结合主题素材中的故事情境等进行目标行为的拓展。

在开展“关爱同伴”的主题前,基于对“关爱”内涵的理解,我们请幼儿共同表达和互相倾听同伴的需求——“你在……时候特别需要得到同伴的关爱”。幼儿进行了充分的表达,他们提到了“生气时”“遇到困难时”“担心害怕不敢登上舞台时”等不同的情境。同时,教师及时捕捉幼儿自发的关爱行为,及时对这些情境下幼儿可能出现的“关爱”行为进行描述,并进一步补充目标。

补充后的目标如下:当看到同伴生气时,能通过倾听、陪伴、安慰、共同游戏等适宜方式表达自己的关心;当同伴遇到困难时,能用鼓励、共同想办法、帮助等适宜方式表达自己的关心;当同伴害怕时,用不嘲笑、耐心等待、讲故事、鼓励、表扬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关爱;当同伴病了、累了,主动询问原因,照顾他或不打扰他;当朋友有需要的时候,愿意迁就、等待、为他服务……

当有了这些更具体生动的情境和情境化的目标后,教师更容易抓住这些生活的契机进行观察、评价和适时地推进。如在主题开展中,针对“生气”情境,原来教师的处理方法是“灭火”,但有了这样的具体化目标后,教师可能会退一步观察幼儿是如何解决的,其他幼儿是如何表达对“当事人”的关心的。这样的观察可以让教师有能力评价基于关爱目标的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同时基于不同幼儿表现出的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谈话或进一步的主题推进。

    评价可操作化——

    通过检核表和任务设计进行观察与引导

针对目标的情境化、具体化的描述,我们对照教育教学实践,可以具体应用和分析,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评价和引导。

第一,检核表设计:有针对性的观察和评价。

有了能直接链接幼儿行为的目标,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表格来支持教师的观察记录。如在“关爱同伴”的活动中,对照相应的检核项目,我们可以根据某个幼儿在一段时间内的行为来跟踪他在此项能力上发展的线索,也可以观察和对照一组幼儿在此项能力中的不同表现,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

例如,在中班幼儿涵涵的发展检核表中,分为具体化目标行为描述、不同层次的目标行为表现、日期及案例描述三栏。具体化目标行为描述:中班幼儿能识别同伴情绪和需要,表现出等待、放低音量、陪伴、交谈、说安慰的话、走开不打扰别人、提供帮助等适宜的回应行为。不同层次的目标行为表现包括若干项,教师在幼儿有相关表现项目前的短线上打“√”,在没有机会观察的项目上写“N”,其他项目留空。

日期及案例描述这一栏记录如下:4月28日,我给朋友点赞(教师为幼儿创设了点赞墙,当得到别人关心时,就在点赞墙上为他贴上小花点赞)。这天中午,涵涵起床后穿不上鞋,很着急。他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乐乐看到了,让涵涵坐在小椅子上,蹲下来为涵涵系鞋带,他一边系,一边告诉涵涵方法。系完鞋带后,他问涵涵:会了吗?涵涵没说话。过了一会儿,涵涵到点赞墙上为乐乐贴了一朵小红花。

第二,任务设计:有针对性的目标定位与观察。

当我们心中有了具体化、情境化的行为表现之后,就可以结合主题开展情况和评价需要,根据相应的行为目标来设计任务,以观察幼儿在任务中的行为表现,并进行评价。

例如,根据主题中对涵涵的观察,涵涵在主题刚开始时,不易察觉同伴对自己的关心,于是,教师关注他与同伴的互动,和他共同感受。但在上述案例中,他已经能主动为同伴点赞,对同伴的帮助表现出积极的评价。根据检核表上的内容和层次,涵涵处于“感受被关爱”和“尝试表达关爱”两个层次之间。因此,教师以“引导涵涵能尝试表达关爱方法”为目标,设计任务如下:活动中,教师引导涵涵观察自己“被关心”的事件照片,表达事件中被同伴关心的方式。若能胜任,则进一步提供“关心”绘本,请涵涵说说故事里的关心方式,丰富经验。

结合“关爱同伴”发展检核项目的相应目标行为描述,我们在定位活动目标时,结合具体的情境,描述如下:(中班幼儿)能表达被关心的温暖感受,能辨别和说出不同情境下的关心方法,并尝试评价这些关心方法。

有了这些“关心方法”,教师可以在一日生活中进一步观察涵涵运用“关心方法”的意识和运用情况,以确定下一个推进的目标和任务。如此一来,在具体的目标下,我们在活动中就能确定对幼儿的行为观察和指导重点,从而更具针对性。

通过细化目标的课程实施准备,幼儿行为差异更容易被捕捉,教师在教育情境中的智慧更容易生成,个性化的幼儿发展评价和推动则更有效。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文苑学前教育集团)

《中国教育报》2020年04月12日第3版 


本文由: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编辑部

2020/04/13

上一篇:学校教育如何在疫情中升级重启
下一篇:宁波工程学院和“一带一路”沿线30个国家分享中国抗疫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