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导报版权信息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主管单位:农业农村部

主办单位:中国乡镇企业协会

编辑出版:《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6-220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564/F

期刊级别:国家级

语   言:中文

周   期: 月刊

出 版 地:北京市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在线办公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 : bianji7@126.com

地址 : 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路皓月写字楼二层

网址: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

关于首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6/12  点击:601


       

摘 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将国际性、跨文化或全球视角融入到高等教育的目标、功能和服务的过程。首先,阐释了“国际化是实现目标的途径,而非目标本身”的观点;其次,以“双一流”“一带一路”倡议和首都“四个中心”定位为目标,分别论述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如何服务这些目标;最后,面向教育行政部门、高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从而充分发挥各利益相关方在国际化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首都;高等教育;国际化

全球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对于世界事务及人类发展等其他方面在过去的三十年中有着深远的影响。目前,全球化已取代后现代主义作为理解世界发展的理论框架。高等教育国际化本质上是高等教育机构顺应全球化趋势所采用的一种策略,即将国际性、跨文化和全球视角融入高校 “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 三大功能之中[1]。

高等教育国际化:实现目标的途径,而非目标本身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地方、高等教育机构或专业课程的国际化程度的重要依据。但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将国际性、跨文化或全球视角融入到高等教育的目标、功能和服务的过程[2],其本质上是实现国家层面、地区层面或机构层面高等教育目标的一个途径,而非目标本身[3],可由两方面进行阐释:

一方面,关于国际化测度的研究重视对目标的实现,而非实现国际化本身。例如:胡齐克(Hudzik)与斯图尔(Stohl)提出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测度标准包括 “输入-输出-成果”三方面,其中成果主要用于测量其目标的实现[4]。佩奇(Paige)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维度,包括愿景与目标、教学与课程、科研、预算、校园生活、师资队伍及领导力、国外教育与移动性、国际学生、教师参与国际性活动、质量评价过程等[5]。荷兰与弗拉芒地区认证组织对课程的国际化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标准,包括愿景、学习成果、教学、教师和学生[6]。尽管不同学者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测度的研究层次与角度存在差异,但都关注目标,体现了国际化作为一种途径而非目标本身。

另一方面,学者围绕 “国际化本身作为目标”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国际化是大学在以实现高质量教学与科研为目标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组织变革、课程创新、教师发展和学生移动性等过程中呈现的特点,而不是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7]。奈特(Knight)的《关于国际化的五个“神话”》[8]以及大卫(de Wit)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九个误解》[9]均系统地论述了盲目追求国际化的问题。例如:一些盲目招收留学生以实现“国际化校园”的高校其真实动机是创收或提升排名,由于缺乏相应的师资条件及环境,反而使留学生感到“边缘化”。进一步而言,国际上的各种大学排名使用国际化作为质量监控的指标其本身是值得商榷的。高校受排名指标设计的影响,若不顾自身办学特色与能力,面向留学生群体采取“宽进宽出”政策,其国际化程度是无法实现高质量的。此外,一些高校追求与国际高等教育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但合作协议过多只能导致协议停留在纸面上,无法实现有效的合作等。

首都高等教育国际化:服务国家战略及首都定位的有力抓手

由于国际化是实现目标的途径,而非目标本身,所以首都高等教育国际化需要服务国家战略以及首都功能定位,从而确保高等教育对首都和国家的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与服务。

1.服务“双一流”战略

“双一流”战略的目的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其总体目标包括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加快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从服务 “双一流”战略、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角度,国际化应引导资源(人、财、政策等)依据 “双一流”战略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有规划地投入到高校和学科的建设、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建设以及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上。“双一流”战略中也明确提出国际化的内容主要涉及与国外开展实质性合作、建设国际化教学科研环境,以及提升国际品牌形象及在国际教育事务中的话语权。

2.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是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10]。服务“一带一路”倡议需要国际化以切实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合作从而形成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为目标。国际化应将重点放在培养国际化人才上,因为这是实现我国与其他国家有效开展合作的人力资本保障。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核心素养框架内容[11],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体现在:一是至少精通一门外语;二是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和习俗,拥有跨文化的理解能力与社会资本构建能力;三是自主行动,拥有对自身所处环境的多样性以及自身角色和理想角色的感知能力。国际化人才需要通过丰富的教育经历和背景,培养其国际视野以及对自我身份认知的意识,从而更好地利用已有的资源开展活动,实现价值最大化。

3.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定位

《京津冀协同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首都“四个中心”的功能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奈特(Knight)提出国际化的驱动力包括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和学术四个方面(图1)[12],即国际化作为一种途径,可用于实现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和学术四个方面的发展。而这四个方面恰好与首都“四个中心”的功能定位相契合。因此,首都高等教育国际化应体现在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培养跨文化的理解能力、提升经济增长与竞争力以及更高的科研水平和更广阔的国际学术视野等方面。

图1 国际化的驱动力

面向教育行政部门的建议

作为统筹协调指导高等教育的教育行政部门,在推进国际化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三个方面:

1.科学灵活的资源分配机制

高校的运行与发展主要依靠财政拨款,这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对北京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总体发展状况及各校优势与短板有清晰认识,从而明确各校在服务国家战略与首都定位一盘棋中的角色及定位,按其重要性和影响力来分配资源。对有潜在巨大贡献的高校提供灵活的资源支持。目前,高精尖创新中心及创新项目的建设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奖学金及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均明确服务国家相关战略。

2.均衡重点相兼顾的教育规划

目前,北京共有本科高校67所(部属高校38所,市属高校29所)。教育规划的制定应服务部属与市属高校的和谐发展。与此同时,思考如何利用好中央部委属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市属高校的成长。正在开展的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中的“双培计划”就是将一部分市属高校的优秀学生遴选出来输送到部属高校进行学习,将优质教育资源对部分市属高校学生开放共享的结果。此外,“外培计划”则是在高校招生及在校本科生中遴选优秀学生,派遣到海(境)外高校进行学习,这对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培养国际视野都有很大帮助。

3.引导特色化发展的评价标准

教育行政部门对于高校的教育教学有督导的责任,需要在设计评价指标和体系时着力引导高校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以及正面激励高校通过高等教育国际化来实现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价值。在设计国际化水平测度指标时,应全面考虑北京地区高校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科学引导高校将国际化的建设与本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特色相匹配,避免用“一把尺子”来评价所有高校,鼓励高校特色化发展。

面向高校的建议

高校是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体,具体实施可从课程及项目设计、科研合作及课外活动三个方面来考虑[11]。

1.课程及项目设计

课程及项目设计方面侧重丰富学生及教师的教育、科研经历与背景,提升跨文化的理解力与语言水平,包括开展学生交换项目、外语学习、国际化课程、联合培养项目、跨文化培训、教师境外交流项目、访问学者项目等。

2.科研合作

科研合作方面侧重引导教师开展具有国际视野和学术前沿的研究活动,建设特定主题的研究领域及研究中心、开展联合研究项目、举办国际会议及论坛、发表学术论文、研究交换项目,以及与其他学术机构或部门形成国际性科研伙伴关系。

3.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方面侧重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技巧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为其将来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毕业生奠定基础,包括组织学生社团和学联、开展国际性和跨文化的校园活动、与文化和民族性团体或组织建立联系、同伴互助团体或项目。

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定位、特色与条件(如师资队伍等)选择服务本校发展目标且可操作的国际化策略,避免追求“大而全”,最终导致“高投入”与“低成效”的国际化建设项目,也并未提升学校的品牌影响力。

面向教师与学生的建议

从高校“人才培养、科研与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出发,不难发现,教师与学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践行者。所以,尽管大部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国家层面、机构层面和课程层面,作为高校教学质量的核心利益相关者—教师与学生在国际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也不容小觑。

1.教师视角:科研与教学

在以科研为主的教师评价体系引导下,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当下,教学是一个“良心活”,在没有科学可量化的直接证据和清晰的指标来衡量教学质量的情况下,教学活动主要依靠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来完成,无形中将教学与科研置于对立矛盾之中。其实,本质上教育与科研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因为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科研得来的。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如果教师从事教学的内容与其研究方向相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为学生带来最前沿的教学内容,而且还能因本身从事相关研究为学生提供一个研究者的思维角度清晰阐释其来龙去脉,对于培养学生对该领域知识的深度理解和严谨的科研态度大有益处。

在不同层次的国际化中,课程层面的国际化是最微观的层次。在课程国际化过程中,教师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只有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队伍,才能设计与实施国际化的课程与专业。所以,教师应该努力将自身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在教学与科研中充分关注了解国际相关领域及学科的发展前沿。这不仅为开展国际性科研合作提供了基础,而且也为可能从事的相关教学任务积累丰富的素材。

2.学生视角:综合素质培养

高等教育对于学生的培养并不只是学术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良好综合素质,有竞争力的“社会人”。所以,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应主动拓宽视野,不仅是在课程的选修上有意选择不同学科的知识来启发自己,而且还需要多参与学生活动以及社会活动丰富自己的经历,锻炼自己与他人交流协作的能力。北京在“四个中心”的功能定位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项目与社会活动。例如:北京冬奥会就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国际大型赛事的志愿者机会。所以,学生应利用好首都这个丰富的资源平台,将自己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和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人才。

泰希勒(Teichler)针对欧洲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提出了三段论[13],即第一阶段从垂直的合作与移动性到以平等的国际关系为主导(主要表现为出国留学);第二阶段从 “自欺欺人”的国际化策略到系统的国际化政策;第三阶段是开展独立的国际化活动以及核心活动的国际化,从而实现完整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当前,首都高等教育国际化处于不仅“走出去”,而且“迎进来”并有系统政策支持的国际化第二阶段。在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发展中,非常需要认清“国际化作为一种实现目标的途径,而不是目标本身”这一国际化的本质。明确目标,科学引导高校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生源质量和教学环境等实际条件,理性选择恰当的国际化策略。不以国际化指标本身(教师境外交流人次、学生联合培养项目数)论英雄,而是考查国际化策略与其办学特色与目标的契合度。避免高校盲目追求国际化本身而引发对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的负面影响。(作者:杨楠,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参考文献:

[1]Felix Maringe & Nick Foskett.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Theoretical, Strategic and Management Perspectives[M].London: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10:1-2.

[2]Jane Knight.Updating the Definition of Intern-ationalization[J].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2003(33):2-3.

[3]Hans Pohl. How to Measur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M]//Ullberg, E.New Perspectives 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Springer,2015:31-46.

[4]John K.Hudzik & Michael Stohl. Modelling Assessment of the Outcomes and Impact of Internationalisation [M]//H.de Wit.Measuring Success in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msterdam: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09:9-22.

[5]Michael Paige.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Performance Assessment and Indicators[J].Nagoya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05(8):99-122.

[6]Madeleine F. Green. Measuring and Assessing Internationalization[EB/OL].NAFSA: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ors.[2017-3-18] http://www.nafsa.org/uploadedFiles/NAFSA_Home/Resource_Library_Assets/Publications_Library/Measuring%20and%20Assessing%20Internationalization.pdf.

[7]Romuald E.J. Rudzki.The Application of a Strategic Management Model to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J].Higher Education,1995(4):421-441.

[8]Jane Knight.Five myths about internationalization[J].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2011(62):14-15.

[9]Hans De Wit.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Nine misconceptions[M]//Mihut,G., Altbach,P.G. & De Wit, H.Understanding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Sense, 2017:9-12.

[10]白鹭.“一带一路”战略引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路径探讨[J].新西部(理论版), 2015(8):121-125.

[11]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 Competency Framework[EB/OL].[2019-3-27] https://www.oecd.org/careers/competency_framework_en.pdf.

[12]Jane Knight.Internationalization: Concepts, Complexities and Challenges[M]//Forest,J.F. & Altbach.G.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Higher Education. Part One:Global Themes and Contemporary Challenges. Springer, 2007:207-227.

[13]Ulrich Teichler. Internationalisation as a Challenge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J]. Tertiar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1999(5):5-23.

《北京教育》杂志


本文由: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编辑部

2019/06/12

上一篇:推动高校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下一篇:第七届北京市中学生演讲比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