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农业农村部
主办单位:中国乡镇企业协会
编辑出版:《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6-220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564/F
期刊级别:国家级
语 言:中文
周 期: 月刊
出 版 地:北京市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摘要:磨课,有其适切样态,需要多维观照。要揣摩编写意图,使教学设计与之契合、融通、适度;要立足学生需要,让课堂能够情智交融、远近兼顾、扶放同频;要落实教学要点,在聚力、深耕、布点中优化突破;要關注教学细节,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简为丰。
关键词:磨课;多维观照;适切;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9B-0035-04
常言道,好事多磨。好课亦如此,人皆向之,但得之不易。校内赛课,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忆读书》一课,以“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为教学抓手,先解读“读书好”,后探究“读好书”,再讨论“读书方法”,最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经历”。应该说,教师在教学中的思路广、点子多、方法活,但静观细思,感觉有些环节位置不妥,有些地方处理力度过大,有些地方火候不足。于是对这篇课文进行了再研读,对这节课进行了再设计。在揣摩、沿用、增删、优化中产生了一些感悟,发现了一些规律,试着将之归类,作为教学设计的观照。
一、“磨”编写意图,确立“方向标”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备教材这个“例子”,一千个教者就有一千种教学设计。不管怎样设计,首要考虑的应是编者意图。原先全国各地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有10多种版本,现在统一为“统编版”。作为教师,要变领会意图为刚性执行,让统编教材的“国家意志”精准落地。
1.契合,不缺位
文章在成为教材中的课文之后,其原生价值之外就承载着一定的教学价值,教师不能让这种价值缺失。冰心在《忆读书》中讲述自己的读书故事,如慈祥的奶奶娓娓道来,寄托着对少年儿童的殷切期望。也许在第一课时有所涉及,执教的青年教师在第二课时中对冰心对儿童的爱只字未提,形成了一定的教学盲区。其实,借助冰心名字可以补缺挂漏。教学伊始,教师可以让学生猜测“冰心”名字的由来,顺势借“一片冰心在玉壶”存疑启思:冰心奶奶那光洁透明之心在文中又有怎样的体现呢?课中,教师引导学生随着冰心的回忆,了解读书的方法、选书的标准等内容。课末,简要补充介绍冰心写给少年儿童的作品,如《繁星》《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只拣儿童多处行》等。至此,学生自然能明白“冰心”中倾注着冰心奶奶对少年儿童独特的爱,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这样的人文渗透,是教学这篇课文的应有之义,教师不能视而不见。
2.融通,不错位
一册教材由几个单元、一个单元由几篇课文组成相应的“教学系统”,编者通过教材传递话语,赋予教者一定的教学使命。教师要眼清心明,对该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要有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不能“走错了门”“用过了劲”。冰心在回忆《水浒传》读书经历时写道:“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武松、鲁智深,都有极其生动的性格……”其用意在于将《三国演义》与《荡寇志》对比,突出对《水浒传》的喜爱。此处,关于《水浒传》中人物生动的性格,教师在课堂上需不需要讲?答案是肯定的。下文作者又提到,“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因此这里很有必要让学生先期感受《水浒传》中人物的鲜明个性。讲到什么程度?在执教教师的课堂上,学生讲得比较尽兴,也比较深入,但不难看出有事先铺垫的痕迹。这里可以这样处理:“《水浒传》108将,人物个性鲜明,冰心提到了林冲、武松、鲁智深,书中还有其他一些人物,都有怎样的个性?请选择一位简单说说你的整体感觉。”要注意,这里是让学生“简单说说”,是一种“整体感觉”。至于深入感悟人物性格特点,那是在学习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古典名著之旅”时的重头戏。
3.适度,不越位
选编什么文章,安排在哪个年级,是否对原文作改动,作怎样的改动,等等,编者都是经过慎重权衡与精心考虑的。执教教师备课时研读了大量资料,将编者删减掉的有关冰心回忆读《精忠说岳》《满江红》《声声慢》《茶花女遗事》等原文内容纳入课堂,又将《忆读书》与林海音的《窃读记》做对比教学。殊不知,这一设计超越年段教学要求,有违编者选文初衷。2016年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曾将《忆读书》安排在《窃读记》后的推荐阅读,现将其调整到五年级上册是尊重学情的统筹安排,同样编者删减原文部分内容也是有意为之。教师可以考虑推荐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去读《窃读记》,去读冰心原文;但课堂上将两者对比教、将删减内容“回炉”则属于拔高之举。教师要准确读懂这些“变动”背后的用意,千万不要越俎代庖,更不要将编者已特意删减的内容作为拓展教学的“噱头”。
二、“磨”学生需要,看清“起跳板”
苏霍姆林斯基曾将教科书形象地比喻为“起跳板”,喻指学生借助它成长与发展。其实,对学生而言,每节课都是不同程度的跳跃,教师要预判学生组成、已有基础、认知特点等因素,让学生恰到好处地踏上“起跳板”,既不远离,也不越线,从而可以腾空跳跃出最佳姿势、最远距离。
1.课堂气象:情智交融
朱熹有言:“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氛围轻松、语言生动、内容丰富、方法灵活、评价人文的课堂,定会深受学生喜爱。《忆读书》中,冰心用4个自然段的篇幅写对《三国演义》的喜爱,执教教师课堂上让学生直接评价冰心对《三国演义》的态度,学生兴致不高,回答也显得空泛。教师不妨跟学生聊起:“此时的《三国演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一本书了,而是充满了神奇的魔力。就像是饥饿的人看到……,就像是干渴的人看到……,就像是……”短短的对话,既渗透情感的体验,也涵盖语言的训练,学生在类比中感悟并表达冰心对读书的喜爱。课堂上,教师如能注重学生的学习感觉,时而润物无声,时而风生水起,课堂将会张力无限、气象万千。
2.课堂视野:远近兼顾
有这样一句流行歌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学习也如此,既要立足当下,更要着眼未来。教学《忆读书》,学生从“但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这句话中读出冰心的“好书标准”之后,执教教师适度拓展:“一本好书、一批好书会影响一个人,我们知道冰心奶奶是一位著名作家,她的许多作品就带有她读书喜好的烙印,来读一读她的一首诗《纸船》。”此时播下一粒种子,未来将会长成参天大树。在师生配乐朗读中,学生对冰心读好书带来的益处是可感的,对自己想去读什么样的书也应该是可期的。只是觉得如将《纸船》换成教材中曾出现的《雨后》效果会更好,因为后者更能引起学生对“真情实感、质朴浅显”的共鸣。
3.课堂关怀:扶放同频
适时介入,扶放有度,殊途同归。课堂上,教师该搀扶时要扶稳,该放手时要放心。执教教师注重了书后思考题“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这种读书方法?和同学讨论,说明理由”的教学,并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了小练笔“同学们在自己的读书经历中,哪本书印象最深刻?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但在组织教学时有种“搀扶有余,放手不足”的感觉。应该再多一些等待,多一种自由,放手让学生去说、去辩、去写,教师只需要适时适度引导即可。再如对“作者认为读书的好处有哪些”这类话题,教师应先引导学生集体梳理出“感到快乐”,后让学生自主概括出诸如“学到道理、知道事情、认识人物”等内容,在由扶到放中,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深度学习。
三、“磨”教学要点,牵住“牛鼻子”
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牵牛要牵牛鼻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破冰前行,尤其是统编教材的全面使用,一些新理念、新变革逐步走进教师视线,往往成为教学新的关注点和着力点。如 “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双线组元”的单元编写体例、文言文的选编,以及“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的设置等等,释放出强烈的“要点”信号。教师要找准教学的“点”,并撬动学生的学。就《忆读书》这篇课文而言,“读书明智”的人文主题比较明朗,也更为重视;而落实“阅读时注意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的语文要素则因为需要一定的策略支撑,往往容易“搁浅”,这就需要重点关注、重点突破。
1.聚力,扣得紧
执教教师在执教《忆读书》时,从“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话出发,着重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一是默读课文,找出文中与“读书好”相关的句子,同桌相互交流,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读书的好处。二是默读第9自然段,圈画出与“好书”相关的词句,说一说什么样的书是好书。三是想一想在你的阅读过程中,哪一本书让你印象深刻?请围绕你读这本书的经历写一段话,将你印象深刻的原因写具体。不可否认,这样的教学设计,对语文要素的落实有所体现,但重点还不够聚焦、训练还不够系统,或者说与以往的默读批注区别不大。滴水能穿石,除了锲而不舍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有明确、专一的目标。统编版教材背景下,教师对“语文要素”的落实要有新的认识、新的思考,要扣紧目标不偏离、不松散、不虚化。
2.深耕,抓得实
罗曼·罗兰认为:“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 针对“阅读时注意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这一语文要素,作为本单元的“中间力量”,本课教学可以分提取信息、梳理信息、再次提取整理信息三步深度實施。第一步:冰心想通过这六本书的读书经历告诉我们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提取信息。(板书:提取信息)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圈画关键词语,把自己提取到的信息批注在空白处。这是开放式的问题,学生提取的信息也是多元的,有读书感到快乐,有读《三国演义》时的一知半解地读,有读《红楼梦》时的反复读,有读《水浒传》和《荡寇志》时的比较读,以及喜爱情节精彩、个性鲜明的书,等等。第二步:刚才通过读书、思考、交流,我们提取出了一些信息,接下来还需要对信息进行梳理。(板书:梳理)比如,感到快乐,这是谈“读书好”。一知半解地读、反复读、对比读,这都是在告诉我们要“多读书”。情节精彩、个性鲜明,实际上是在讲述如何“读好书”。这里,将学生提取的信息,分别归纳、对应到“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中,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水到渠成的感觉,这是带着标签式问题将文字割裂开来查找所不能比拟的。第三步:那么,读书的好处还有哪些?作者还认为什么样的书是好书?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一找。有了前面学习的铺垫,学生继续进行信息的提取与整理,目标更为清晰,方法更可操作,能力也会在这样的循环实践中得到巩固、渐次提升。
3.布点,放得准
教学要点的落实不是一蹴而就的,既需要重点突破,有时也需要迂回反复,相机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多个环节,突出一种“布点意识”。还谈“语文要素”这个话题,在学习冰心读《红楼梦》一段时,当学生提取到“读书需要反复读”的信息后,教师可以出示并让学生齐读本单元导语中苏轼的名句“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环节的前后呼应中强化认知。再如,学习课文结尾部分时,教师启发学生:“这篇文章是冰心奶奶在89岁高龄时写的,从这段话中我们还能提取到什么信息?”学生会关注文中出现的高频词“儿童”,读出冰心对儿童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望,同时也能明白“换一种思路,又能读到另一种信息”。
四、“磨”教学细节,化用“太极手”
武侠影视中常常有这样的镜头:莽汉铆足了劲重重一击,对手却岿然不动,而高手只是轻轻一点,对方便砰然倒地。好的教学设计犹如高手过招,用巧劲打通教学的羁绊之处,让课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1.化繁为简
本单元语文要素“阅读时注意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中,根据什么样的“要求”,怎样提出这“要求”,是教学的逻辑起点。备课时笔者虽瞻前顾后,尝试了多种思路,设计了几个层次,但总感觉“踏破铁鞋无觅处”。后来决定采用对比质疑的方式:先出示文中冰心读过的6本书的书单,再出示文中有关冰心读书多的语句“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等,让学生把两者对比起来提问题。“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教学一下子简洁起来,学生的问题也一下子冒出来:“冰心奶奶一生读了许多书,为什么文中只列出了这6本书?”“她想通过这几本书的读书经历告诉我们什么?”这样的问题,正是学生梳理信息要根据的“要求”,真的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大道至简,有时减去无关紧要的烦琐环节,思路会变得敞亮,教学会变得流畅。
2.化难为易
书后有这样一道思考题:“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的体会。”执教教师在教学完“读书好”这部分内容后,采用总结的方式出示“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并让学生围绕“读书是你最大的快乐吗”谈体会。学生思路一时难以打开,谈“经历”三言两语,谈“体会”也浮在表面。其实,读书是快乐的,学生学这篇课文之前也会有这样的体会,如何让这种体会真正吸附在语言文字上呢?教学时可以将这句话从第8自然段前移,在学生学习第3自然段交流提取的信息时,引导他们抓住“听得津津有味”“真是好听极了”“无限期待”“含泪上床”等词句,体会这就是读书的快乐。再顺水推舟,让学生谈谈自己读书中类似的经历,定能唤醒学生的记忆。历经吸纳、感悟、内化、表达等过程,学生便会感同身受:读书真的是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样的感受,来得自然,来得深刻。
3.化简为丰
我们追求教学环节的简与易,并不排斥教学内容的丰与厚。在学生讨论作者“一知半解”的读书方法后,执教教师补充了相关知识:陶渊明的读书技巧就是“不求甚解”。他在自传性短文《五柳先生传》中写道: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种适时、适度的拓展值得肯定,学生对名人读书方法的认识变得多元,理解变得深刻。
诚然,一节好课有“功到自然成”的积淀,有“妙手偶得之”的灵感,但更多的是“吹尽黄沙始到金”的打磨。《忆读书》教学设计虽是个案,但在观课与重构中,我们能够得到一些共性认识。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师职业旅途中的心路风景。让我们共同追寻。
责任编辑:丁伟红
Multidimensional Observation: Appropriate Aspects of Grinding Lessons
DING Qingjun
(Yancheng No.1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Group, Yancheng 224005, China)
Abstract: Grinding class has its proper appearance and requires multi-dimensional observ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figure out the writing will, so that the teaching design fits, integrates, and is appropriate; it must be based on the needs of the students, so that the classroom can blend emotions and intelligence, care for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and give support and freedom at the same frequency; it must implement the teaching points and optimize with breakthrough in cohesion, deep cultivation, and placement; attention must be paid to the details of teaching, transforming from complexity to simplicity, from difficulty to ease, from simplification to abundance.
Key words: grinding lessons; multi-dimensional observation; appropriateness; element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收稿日期:2020-06-18
作者簡介:丁庆军,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江苏盐城,224005)校办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
本文由: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编辑部
202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