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农业农村部
主办单位:中国乡镇企业协会
编辑出版:《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6-220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564/F
期刊级别:国家级
语 言:中文
周 期: 月刊
出 版 地:北京市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基层蹲点记
摘蘑菇、挖野菜、捉小鱼,收集民俗、参加农忙……在甘肃省金塔县鼎新镇中心小学,孩子们每天都能走出校门,亲近自然。这得益于该县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探索。
“亲近自然,学生大脑和心灵得到释放与回归,学校不再是一座教育孤岛,和外界的围墙变模糊了,空间被无限拓宽,知识与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们获得幸福的能力一点都不比城市孩子差,这是乡村教育的优势。”鼎新镇中心小学校长邓世平说。
像鼎新镇中心小学这样规模不大却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校在金塔县还有很多。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教育活动充实了师生的课余时间,激活了学校生态,师生在校能够快活地生活,乡村教育得以“裂变重生”。
统筹资源,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目前,金塔县域内共有乡镇中心小学12所,全部实行寄宿制管理。“在城镇化背景下,未来乡村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能给老百姓提供什么样的教育资源?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人必须深思的问题。”金塔县教育局局长刘中英说。
乡村振兴,首先在于乡村教育的振兴。近年来,金塔县坚持把教育联盟作为城乡教育均衡深度发展的强力引擎,以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为主体,以教师校长双向交流、教育教学同步推进为两翼,理念共享、师资共享、设备共享,实现城乡学校教学管理、课程资源、教学活动、教师培训、质量监测、捆绑考核“六个统一”。
城区南关小学与古城小学、鼎新镇中心小学、三合小学同属一个联盟责任区,4所学校管理同步、教师校长双向交流,教学活动也统筹安排。在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考核中,4所学校是一个“共荣体”,牵头学校不仅要做好自身,还要帮助其他学校共同发展。
鼎新镇中心小学副校长蔡晓菲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得益于教育联盟,她不仅在自己学校从事教学,还定期与3所学校的教师交流,“在联盟学校的交流中,通过名师送教送培,一起磨课、研课、思想碰撞,这对教师成长很有利。”
此外,金塔县投资2800多万元,建成教育信息网,依托“三通两平台”,所有学校做到了“网络全覆盖、媒体班班通、应用常态化”。现如今,在乡村学校,在线教研、远程网络备课、翻转课堂等已成为教学新常态,学生随时能享受最优质的教学资源。
“输血”+“造血”,乡村教师有奔头
振兴乡村教育,学校硬件达标还远远不够,师资均衡才是关键。
“这些年,一些地方乡村教育仍没走出困境。归结为一点,还是人的问题,培养出一批有能力、有素质、具有本地特色的名师和学科带头人,让乡村教师真正教得好、留得住,有干劲儿、有奔头儿,乡村教育才不会走进‘死胡同’。”刘中英说。
和许多县区一样,金塔也选择城乡教师换岗交流的方式,为农村学校注入新鲜“血液”。县上还规定,新招录的教师必须先到农村学校任教,5年内不得调入城区学校工作。近3年,全县共招聘教师211名,全部充实到了农村学校。同时,通过名师工作室、在线课堂、多级培训,通过“担当者行动”“青椒计划”等,有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乡村师资“造血”。
近年来,金塔全面落实乡村教师待遇各项政策,实施周转房、师生食堂改造等工程,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不断激发广大教师献身农村教育的热情和动力。从2016年起,县财政每年划拨专款,提高班主任工作津贴,向农村教师发放交通补助,有效稳定了教师队伍,提升了教师的幸福指数。
采访中,许多校长说,一大批乡村学校的青年教师得到了快速成长,他们有激情有活力,高效又有底气,成了乡村教育的新生力量。
打造精品,引领乡村文明
振兴乡村教育,既是培养人才的需要,更是传播文明的需要。
近年来,金塔县立足寄宿制学校实际,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出发,积极探索有别于城市化教育的、真正适合农村儿童的乡村教育,促使各乡村学校向精品学校迈进。
在金塔蹲点期间,令记者感触最深的是,每所乡村学校都积极学习、吸收、借鉴乡村社会文化中有教育意义的地方元素,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设计开发为地方校本课程,不断传承弘扬乡村文化的正能量。
航天小学是金塔县最边远的学校之一。受益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2008年开始,学校深入挖掘符合地域特点和学生兴趣及学校实际的兴趣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至少会一门“手艺”。同时,针对住校学生开展了以班级为单位的晚间40分钟文化艺术活动,内容包括影视欣赏、经典诵读、数学宫、演讲秀等,深受学生喜爱,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
鼎新镇中心小学周围都是枸杞地,学校因此跨学科设计“枸杞熟了”“弱水寻踪”等课程,将学校课程中所有学科有意识地统合在一起,形成常规的大单元。如围绕“枸杞熟了”,形成系列衍生课程,与语文学科整合成“枸杞与古诗词”,与民俗文化整合为“节气与枸杞文化”。
同时,以师生的良好风尚、规范行为、特色活动等,潜移默化带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引领乡村文明,使美丽校园成为美丽乡村文明建设的原点和辐射源。
《中国教育报》2019年06月17日第1版
本文由: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编辑部
2019/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