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导报版权信息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主管单位:农业农村部

主办单位:中国乡镇企业协会

编辑出版:《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6-220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564/F

期刊级别:国家级

语   言:中文

周   期: 月刊

出 版 地:北京市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在线办公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 : bianji7@126.com

地址 : 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路皓月写字楼二层

网址: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

先做一个孩子,再去做老师

时间:2019/06/19  点击:595


       

女儿上幼儿园时,有一次母亲节,老师为了进行感恩教育,叮嘱小朋友们回家后都要给妈妈洗一次脚。那天,孩子到家特别兴奋,从放学就一直惦记洗脚的事,我忙着各种杂事,她每隔一会儿就过来问一遍:“妈妈,可以洗脚了吗?”孩子那认真又充满期待的神情,有一种净化心灵的力量。终于可以洗脚了,她肉肉的小手在我脚上摸来摸去,像滑溜溜的小鱼儿在游动,她同时笑嘻嘻地仰脸注视着我。我问好玩吗,她笑着点头,那表情里有得偿心愿的满足感。无疑,这对她是很新鲜有趣的体验。

后来过了很长时间,有一次,我逗她玩:“宝贝,一会儿再给妈妈洗洗脚吧。”不想她断然回绝:“我才不给你洗呢,今天又不是母亲节!”我拖长声“啊噢”一下,朝她做个鬼脸儿,嘴里嘟哝着失落感:“那好吧,以后我就母亲节那天是你妈妈喽!”她听了感觉特别委屈,一着急竟然“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孩子回绝时,是那样理直气壮,委屈时又是那么无辜。我的一句玩笑,在她感觉起来就是受了大人欺负。一次感恩教育,在我们家就落实成了这个版本。女儿把一次孝亲、感恩的教育理解成了一次游戏,因为游戏的内容新奇,让她觉得好玩,洗妈妈的脚就和她玩泥巴、挖土、捉虫子一样,好玩才是对她最大的意义。而对我来说,那一刻我也快乐着她的快乐,返老还童一般舒畅,无论如何母女关系倒是更亲密了一些,至于老师期待的感恩方面的教育效果是没有出来的,最终,这个活动的效果也如一般的亲子游戏。为什么会这样?这里面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老师并没有走进孩子的心灵去设计活动和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上有太多的想当然。

孩子的心灵是什么样的?与我们成年人的距离有多远?有很多时候,他们会比我们更感性、更善良。

日本的古川千胜写过一个小故事《其实有钱人可能很穷》,讲一个非常有钱的人把儿子送到乡下,想让儿子体验贫穷的生活。但儿子从乡下回家后却说:“我们家笼子里只有一只小鸟,农家有狗和牛,还有好多只小鸟”“我们家虽然有游泳池,可是那里有看不见尽头的河流”“我们家有明亮的电灯,可是那些人晚上有满天的星星”“我们有仆人的服侍,而那些人是在为别人服务”“我们花钱买食物,而那些人是自己种植”“我们家四周有保护我们的围墙,但是那些人有保护他们的朋友”。儿子的回答让父亲无言以对,儿子接着说:“爸爸,谢谢你让我知道我们是多么贫穷。”

孩子的很多视角与我们不同,有时会让我们大吃一惊,孩子的眼睛和心灵明亮而清澈,对世界的认识,仅依靠直觉和感性思维就能从最平凡的事物中感知神奇与美好。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的思维简单,仅凭有限的人生经验,推理等思维工具也没有完全形成,常常会误解我们的教育材料。

在谈到勇敢品质的教育时,卢梭在《爱弥儿》中举过一个例子:老师给学生讲历史,说亚力山大帝王生病,当他接过医生给的药时,有人从旁递过纸条,上面警告他医生已被收买,当心被害。亚力山大看后将纸条交给医生并让他念出来,在医生念纸条的同时,他把药一饮而尽。学生听后表示非常钦佩亚力山大的勇敢,老师和听课的家长也很高兴孩子们理解了教育材料中的主旨,称赞孩子们聪明,但真实的理解却与此大相径庭,卢梭通过一些提问弄明白了孩子真正的认识:不久前,这个孩子自己也吃过药,药味很大,他费了很大力气才吃下,听说亚历山大果断吞下难吃的药,他认为他很勇敢,这里的勇敢仅仅止于忍受药难吃的层面而已,至于中毒和死亡,在孩子的理解中只是简单的不愉快而已。孩子理解的此“勇敢”远非大人理解的彼“勇敢”。孩子学会大人的言辞很容易,但真正理解大人的观念,则实非易事。传道授业,一味地抢跑,很可能会“种瓜得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卢梭不赞成用寓言教育孩子。他认为“童年是理智的睡眠期”。当然,卢梭看法也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寓言的形式也可以考虑,但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前,一定要注意孩子对教育资源的理解是否与我们成年人有偏差。

孩子有孩子活泼奔放的思维路径,大人有大人拘泥呆板的思维定式,如果我们不首先去真实地理解孩子,甚至尝试着去做一个孩子,很可能我们对儿童的教育效果就是想当然的,很多教育目标是我们一厢情愿的预想,实施起来未必如愿,甚至有时还会南辕北辙。再完美的蓝图、规划,可能也不如因势利导。另外,孩子所受的教育,很多也在我们的有意“设计”之外,常常在点滴的渗透中,常常在潜移默化的影响里,不言之教在时时处处发生,但也最容易被忽略。“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各种理论不同,精真之处相通。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想,当孩子不能“配合”我们的设计思路时,当我们的课程或活动“弄巧成拙”地出现了“旁逸斜出”的意外时,当我们的教育目标落空时,也正是我们接受当头棒喝、反躬自省的好时机。一个好的教育者可以借此时机更好地理解儿童,找到更有效的教育方式。

《人民教育》杂志2019年第9期


本文由: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编辑部

2019/06/19

上一篇:校企合作:8大龙头企业发力“新工科”
下一篇:携手中学校长 共选未来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