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导报版权信息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主管单位:农业农村部

主办单位:中国乡镇企业协会

编辑出版:《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6-220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564/F

期刊级别:国家级

语   言:中文

周   期: 月刊

出 版 地:北京市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在线办公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 : bianji7@126.com

地址 : 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路皓月写字楼二层

网址: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

高校实施大类招生模式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研究

时间:2019/06/29  点击:540


       

摘 要:针对高校大类招生模式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诸如如何减少考生与高校的盲从性、平衡专业冷热不均、保证专业分流的公正性等,提出对策建议。期望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专业指导,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二次分流方案,建立完整的监督机制等措施,推进大类招生模式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大类招生;优势;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高校实施大类招生模式的优势

所谓“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也可简称“大类招生模式”, 从现阶段高校的实施情况看,其内涵大致可归纳为:高校在本科招生阶段不分专业,按照相同或相近学科大类(通常为一级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录取,学生入学后先完成1年~2年的通识类课程学习,学校再按照相应标准,根据学生兴趣、成绩等综合因素完成专业分流,继续开展专业教育的一种招生培养模式。相对于传统的专业招生模式,大类招生模式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普通高校招生培养制度改革的理性选择。

第一,减少考生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增加录取机会以及专业认同感。考生高中阶段忙碌备考,无暇对学校、专业深入了解,大都选择社会所谓的高薪、热门专业,往往存在趋同性。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本科招生专业多达506种。在报考阶段,多数考生对专业了解甚少,对自己适合的专业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考虑成熟,容易焦虑且与家长意见产生偏差而引发矛盾。学生经过前期通识课程的学习,可以更全面地认知专业,并结合个人兴趣和特长、就业发展,更加理性地选择大类内的专业继续深造,有效降低填报高考志愿时的盲目性,缓解考生的紧张情绪,利于个性化发展。

在高考改革试点省份,如浙江考生有80个“学校+专业”志愿进行选择,如果考生希望进入理想大学,不得不使用多个志愿机会。实行大类招生后,考生选择更多,填报专业所属的大类志愿,相当于填报多个专业,也增加了今后进入理想专业学习的机会,利于考生增强专业认同感。

第二,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综合素质。大类招生增加了学生理想专业选择的机会,但学生也必须通过努力,达到考核标准,参加具体专业分流。这也会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人才的培养。此外,大类招生、分类培养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的理念,学生不仅掌握了本专业的基础知识,而且也掌握了更多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专业分流的二次选择,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从而提升了其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第三,促进高校资源配置整合,刺激竞争,突出高校培养特色。实施按一级学科群或二级学科群进行大类招生后,从制度层面对多学科重组,跨专业课程整合及资源调配形成了倒逼机制,为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改革注入了活力,有利于拓宽专业覆盖面,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构建新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综合的教育培养,全面顺应科学技术发展综合化的趋势。[1]

大类招生、分类培养也会激活院系的办学状态,促进院系间形成良性竞争。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后,无学生选择的专业,以及不适合社会发展的专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同时,任课教师也需要不断更新授课内容,保持对学生的吸引力,以及适应大类培养的需求,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由此增加了院系及教师的危机感,从而刺激学校的办学动力,逐步改变教学管理体制的固化状态,这无疑也提高了大学的办学效益,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第四,符合高精尖人才的培养理念。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其中,第六条提出“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招生计划、就业反馈、拨款、标准、评估等方式,引导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2]

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08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050万人,达到历史最高峰,此后急速下降,直至2014年趋于平稳;2014年至2017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连续四年稳定在940万人左右;2018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975万人,也创八年来新高。可见,中国高等教育已逐渐进入大众化教育的时代,要真正实现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必须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壁垒。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是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创新,学生通过大类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的创新、复合型人才的特点,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实施大类招生模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一,大类招生模式纷杂,考生了解不充分。已开展大类招生的高校具体模式不同,即使在招生目录中使用相同的大类名称,但其中包含的专业名称可能不同,甚至有的专业名称和招生大类名称不太相符,而具体的专业分流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虽然较普通专业招生,大类招生已经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考生志愿选择的盲目性,提供了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但由于部分考生缺乏充分了解,而高校对于大类招生的详细内容宣传也有限,考生在选择大类时仍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第二,部分高校施行大类招生存在一定的盲从性。自2001年北京大学率先施行大类招生以来,各高校陆续开展大类招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高校间相互学习、效仿的现象。但是,并非所有高校都适合大类招生模式。一般来说,具备一定招生规模、学科相对齐全、师资力量完备、管理体制健全的高校更适合推行大类招生模式;招生规模小、专业数量少或者转专业政策相对宽松的学校,开展大类招生无法体现二次专业选择的优势,推行意义不大。另外,特色较强的特殊专业、行业类院校,如医学类、师范类等专业,以及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高职院校不适宜开展大类招生,很难达到理想的培养效果。

第三,学校的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大类招生模式对于高校的综合管理能力无疑是一项重大的挑战。涉及跨学院大类招生的高校需要合理整合学院间的各类资源,存在一定的管理难度。不仅涉及师资调配、课程安排等教学、日常行政的安排,更涉及跨学院学生管理问题。在大类招生、二次专业分流后,学生班级须重新组建,学生对新班级归属感不强,不利于班级活动开展和班级文化建设,也不易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有些高校分流后按照新专业和班级重新调配宿舍,同学间容易产生矛盾,加大了学生管理的难度。

第四,冷热专业发展不均衡。如前所述,考生在志愿填报时比较盲目,大多考虑社会所谓的高薪、热门专业,存在趋同性。实施大类招生后,一定程度减轻了高考志愿填报的盲目性。但是,考生入校后在专业分流阶段,由于对大类下的各专业了解不够,加之学校缺乏正确的引导,仍旧易出现专业选择的扎堆现象,加剧了各专业间的“冷热不均”,也易导致专业间资源不均衡。各高校因历史背景、学科建设、办学特色等具体情况不同,同一所学校内也存在强、弱专业,如过度考虑所谓的“热门专业”,不利于学校原有的特色、传统专业的发展,甚至于影响高等教育的学科布局。

第五,分流方式制定不科学,难以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大类招生模式中,关键点之一就是专业分流。如何确保公平、公正,也是学生、家长和社会关注的问题。从专业分流人数角度看,一般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严格按照固定专业人数进行分流,按高考及在校成绩进行安排,类似高考录取的“分数优先原则”;第二种模式是充分尊重考生兴趣选择,类似于“志愿优先原则”,不看重各专业人数的均衡,但也容易出现选择扎堆情况,此种方式对高校的综合实力要求较高。如分流方案制订不合理,加之受人情因素影响,容易出现“内部操作”“走后门”等不良现象,可能丧失人才选拔功能,乃至影响教育的公平性。容易引发学生对学校的信任危机,人为造成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第六,制度建设不健全,资源配置不到位。大类招生模式中的另一个关键环节是培养方案的制定。由于高校将精力更多地投入专业分流方案中,很容易忽视培养环节。师资力量、课程安排等是培养方案的直接体现,如果只是把原有基础课程单纯合并,就容易变成一锅“乱炖”,加之其他教学、管理制度等配套措施不到位,人才培养质量无法保证。

实施大类招生模式的对策建议

从整体实施效果而言,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但在推行中也存在诸多现实问题有待完善。

第一,探索适合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大类招生模式在我国已探索了十余年,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也并非所有高校所有专业都适合采用大类招生模式。应根据各高校实际情况推行,以免中途折返。高校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本校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就业情况、师资队伍及管理体制进行论证,选择符合本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特色,并适应社会发展的模式。也应分阶段、分步骤推行大类招生,可在部分专业开展试点,根据施行情况逐步推行,遵循“边试点、边探索、边推进、边完善”的原则,最终探索出适合本校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加大宣传力度,使考生充分了解大类招生的相关政策。各高校应加强各阶段的政策宣传,一是在报考前向考生充分介绍本校的大类招生具体内容,如大类具体包含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分流实施方案等。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配合高校进行政策宣传,加大对考生志愿填报的科学引导,减少考生志愿填报以及专业分流的盲目性。二是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作为重点宣传内容,可集中开展全校、学院专题讲座,通过班主任、辅导员开展“一对一”政策咨询与答疑,从而加深学生对大类招生方案的认识。三是开展朋辈辅导。通过学长的分享,深入了解大类各专业实际的学习与就业情况,更加顺利开展专业二次分流选择。

第三,通过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学生大类专业选择的科学性。职业规划的五大要素是:知己、知彼、抉择、目标、行动。其中,知己、知彼两个是后面各项的基础,无论是中学阶段的文理分科、学业选考科目,还是高考志愿填报院校、专业、大类以及二次专业分流时,学生都面临着选择问题。要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学生必须清楚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做出抉择也需要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业,科学做出职业生涯规划。有条件的中学应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辅助学生进行初步的职业了解,加深学生对于自我以及未来就业环境的认知,科学选择适合自己的大类、专业;高校还可以通过职业、性格测评工具辅助学生更好地认知自我。随着大类招生、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学与高校间的联动也应不断增强,除招生宣传,也应在生涯规划指导等方面加强合作,紧密联系、共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第四,开设相关专业认知课程,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具体专业内容。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为了认知自我、选择合适的专业;设立大类下的“专业认知”课程,或者“专业概论”课程则是为了学生更加明晰未来二次分流时的专业选择。可由专业负责人或者专业资深教师向学生以课程、讲座形式对专业内容概况、学科发展全景、就业市场分析等进行介绍。开设“专业概论”课程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大类下各个专业的内涵特点、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涉及的主要学科知识,以及相应的课程体系、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等,可以帮助新生形成较系统的专业认知,从而为后期开展专业分流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3]

第五,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师资力量。大类招生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因而必须注重培养环节。大类招生的学院必须科学制定培养方案,根据学生特点、学校特色,结合专业发展以及社会需求,对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实践环节、学位授予等环节认真研究。尤其需要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梳理,不能简单地将课程进行拼凑。要根据大类培养的需求,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既有完备的通识类课程,又较好地融入专业课程,满足大类各个专业发展的需求。优化课程设置,进行资源整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为大类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证。

第六,制定合理的二次专业分流方案,确保公正、透明。一是需要高校充分调研、广泛地了解相关学院以及学生的意见,制定合理的分流方案,包括分流时间点的选择也非常重要。二是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专业选择,并建立监督机制,确保分流过程公正、透明,学生权益得到充分的保证。三是关注分流后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与生活状况,有条件的高校应建立人才培养追踪机制,对于大类培养的学生进行追踪分析,以便根据实施情况动态调整相关方案,不断完善高校的大类培养模式。

第七,加强学生管理、学风建设。高校实施大类招生,完成专业二次分流后,大多高校会进行班级重新组建、宿舍调整,但无疑也带来学生管理上的难度。对于班级、宿舍人员流动,可在大类安排基础上进行微调,避免大范围调整。对于部分调整的学生,在选择宿舍、班级安排方面,尽可能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营造轻松的生活环境。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的核心作用,辅导员、班主任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及学习、生活上的困难。通过积极开展学术、社团、班级活动,加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专业认同感,营造愉快的学习环境。

第八,建立监管机制,完善配套制度建设。目前,大类招生在我国已推行十余年,但至今并未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都是各个高校自行探索,但推行模式、效果均不一致。高校虽然具有较大的人才培养自主权,但教育主管部门也应掌握各高校施行情况,并进行一定程度的监管,为真正有条件推行大类培养的高校从招生、培养环节提供一定程序上的保证,也进一步引导、规范大类招生,为大类招生模式的良性发展提供有利的制度保证。大类招生模式是一套制度化的体系,除学科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配置、分流方案等主要内容外,还应对学生及学籍管理、辅修及转专业规定等其他相关制度进行思考,并构建综合评价反馈机制,建立灵活的制度,以便及时调整优化相关内容。

结语

现阶段,大类招生模式已被诸多高校认可并推行,这种招生及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社会发展对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的急切需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虽然现阶段仍存在诸多现实问题,但经过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大类招生模式也定能达到预期效果,走出一条适合高校特色与我国发展现状的创新型道路。(作者:冯杰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招生与就业处)

参考文献:

[1]禹奇才,蔡忠兵,苗琰.推进高校大类招生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J].高教探索,2014(1):136-139.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N].人民日报,2019-02-24(1).

[3]田明华,高薇洋,胡明形,等.经济管理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及后续工作的探讨—基于北京林业大学大类招生新生专业意愿的问卷调查[J].中国林业教育,2018,36(3):1-6.

《北京教育》杂志


本文由: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编辑部

2019/06/29

上一篇:从俄罗斯联邦现行《教育法》看教师法律改革新动向
下一篇:中科院自动化所发布人工智能教学与实验示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