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农业农村部
主办单位:中国乡镇企业协会
编辑出版:《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6-220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564/F
期刊级别:国家级
语 言:中文
周 期: 月刊
出 版 地:北京市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对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来说,阅读其实没有“假”,随时随地,年年月月,都在读。只是读的感觉不一样,有时候俗事尘杂,虽有好书在手,也很难读得淋漓酣畅,阅读的快感自然大打折扣。身为教师,倍感庆幸,每年总有长长的一段假期能让我独处一室,与书为伴,那种坐拥天地、南面而王的感觉真的很好。
去年暑假我把自己交给胡适之,基本翻完了手头不全的《胡适全集》和他几位弟子的回忆之作,有得闻謦欬的温暖与亲近。阅读其实也是一种遇见,借用张爱玲的话来说就是:于千万册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书,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读先生的文字,就是这样的感觉。当然,不可能总有这样的大感动,细雨湿衣才是阅读的常态。
在本学年的工作还没有结束时,暑期阅读已提上我的日程——“6·18”,年中大促,有人是吃穿用度柴米油盐,一件不落地抢,我的购物清单里只有几册想读和要读的书。
南宋学者叶适说:“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也;为文不能关教事,虽工无益也。”对于教育者来说,这应该是读写的起点。今年暑期阅读选择的“主阵地”是小说理论,准备的书籍有《小说教学教什么》《小说课》《小说密码》《许子东的文学课》《给青年小说家的信》《小说面面观》等。
《小说教学教什么》是王荣生教授领衔为中小学教师量身定制的教辅读物,也是一线教育者这些年教育智慧的结晶。编者说,这是一本“需要用笔来读的书”,充分体现了“参与式语文教师培训资源”的特色。对课堂教学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能让我们“知其然”。当然,要想“知其所以然”,那就需要进阶阅读,我选择了《小说课》《小说密码》和《许子东的文学课》。
选择毕飞宇的《小说课》,是因为他的分析不仅有“形下的感悟和顿悟的细节分析能力”,在上升到形上的理论层面时,也不用生硬的理论术语概括,而是用“具有毛茸茸质感的生动鲜活的生活语言”去解剖经典,我喜欢这样的分析。
这些年,聘请著名作家进入大学文学院参与教育科研成为时尚。最早是王安忆进了复旦大学,接着是莫言到北京师范大学,马原去了同济大学,毕飞宇进了南京大学……十多年过去,如今终于有了成果。人民教育出版社“大家读大家”系列选择了毕飞宇、苏童、叶兆言、张炜、马原、王家新、李欧梵等7位作家的“教学成果”,作为第一辑正式出版,《小说课》即为其一。这让无缘亲炙大师的读者也有了洞察文学奥秘的机缘。
六年前,第一次去西藏,就是被《冈底斯的诱惑》“诱惑”,从那时候起,我对马原充满好感。《小说密码》涉及创作与欣赏中的方方面面,并进行了详细周密的主题探讨。作为小说理论,这自然是不错的读本。
许子东先生说自己一直好奇课堂里老师们如何教读喜欢的作家,却很少看到这样的课堂。他说出了我内心的隐秘。借助腾讯网,许先生身体力行,第一次实现了自己的网络直播。《许子东的文学课》其实就是一本课堂实录,与传统文学史不同的是,课堂上作者的随机生发,鲜活而生动,上课的原生态基本都被保留下来。本书的另一特色是每讲之后还附有延伸阅读和经典选读:前者等于给读者打开了一扇窗,为深入阅读和研修提供了基本的路径;后者可以进而把握作者的创作主张和作品命脉。如果说,《小说课》《小说密码》是理论的横向分析,《许子东的文学课》就是文学的纵向梳理,让我们能重新晤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创造者。
当代小说理论的发展极少中国传统的承袭,更多是舶来品。追根溯源那就需要更高层阶的阅读,我选择了《小说面面观》和《给青年小说家的信》。
读大学的时候,老师就向我们推介过英国小说家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二十多年过去,在最新的著作和论文中,本书的观点依然被广泛征引。从书橱里掏出这本尘封已久的“经典”,发一宏愿,这次一定“啃”下去。
《给青年小说家的信》是新淘到的一本书,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的作品。随手翻了几页,觉得赵德明先生的译本颇得作者的神韵,文字通透浅切,像老朋友的围炉夜话。也想知道,与《小说面面观》相距70年,小说的理论是否有了长足的进展和更新。
另有法国作家勒内·基拉尔的作品《浪漫的谎言和小说的真实》和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30年授课结晶的《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希望还有时间去读。
以上属于主力兵团的集中作战,作为普通中学教师,没有这样的深度阅读,永远只能匍匐在地,拾人牙慧。当然,那些游击式的小阅读更像饭后的甜点,好吃不腻,情味悠长,一样受人喜欢。这个暑假准备的是《湮没的辉煌》《大学的终结》《老成都·芙蓉秋梦》。
《湮没的辉煌》作者夏坚勇,上世纪90年代,他和余秋雨一样,都以文化大散文风靡一时。但时过境迁,如今知道《文化苦旅》的人依然很多,而少有人再想起那被“湮没的辉煌”。但我还是喜欢夏先生的文字,早些年零星地读过,觉得它像史又像诗,既有荡气回肠的历史厚重,又不乏细腻雕凿的精巧文笔,写史伤怀无尽,述情绵长不绝。前段时间读梁衡、张炜、王充闾,暑假重读《湮没的辉煌》一定别具情味。随手还买了他的另一部作品《旷世风华——大运河传》。
阅读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吃在碗里,看在锅里”是对贪婪的读书人最形象的描摹。朱永新先生在他的新书《未来学校》中说,在哈佛访问时遇到《大学的终结》,回来准备组织翻译,没有想到,别人已经捷足先登。有人说,这是和《去学校化社会》一样的颠覆之作。如此看来,这是值得一读的书。
“要么读书,要么行走,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这是我一直以来的行动纲领。狄金森说:“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一样/把人带向远方。”可在我看来,一本书可以带你去很远的地方,同样你也可以带一本书去很远的地方,而真正的远方是要用双脚去抵达的。
因为读了《缅甸岁月》,去了缅甸。我就想切身去感受,是什么样的魔力让奥威尔对那片土地如此痴迷与深情;我还想看看,在世界的某一个地方,有着和我们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群生活的样子,于是便有了用双脚触摸并丈量那片土地的冲动和行动。读了《边城》,背包去了湘西;了解了一点儿“敦煌学”,便只身走过了西北……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境界和生活状态,也算是“知行合一”吧。
今年暑假的去处是成都,女儿选择了诗人流沙河的《老成都·芙蓉秋梦》,我推荐了“巴山鬼才”魏明伦的《巴山秀才》,作为共读书目。成都是流沙河生长之地,他生于斯,长于斯,辱于斯也名于斯,为恋这片土地,曾使他运交华盖,九死不悔。这本书究竟有先生怎样的发现和记忆,有待于我接下来的阅读和踏访。《巴山秀才》一度被引入中学课本,并被收入《中国当代十大悲剧集》。看一场地道的川剧自然也是此次出行的必选项目。塞缪尔·约翰逊说:“一个人在旅游时必须带上知识,如果他想带回知识的话。”我还想补充的是:一个人在旅游时必须带上感情,如果他想带回感情的话。
学校距家不过百米之遥,这两年都把自己的暑假阅读安顿在办公室。喜欢在晨光熹微中,早早来到学校。除了晨扫的校工,校园一片静,风也不起。
阅读的间隙,偶尔走出办公室,抬望眼,总能见白云朵朵,那么肆意灿烂地绽放,天蓝风细,柔和自在!偌大的校园,阒寂无人,欢乐的是那一林的虫鸟,浅吟低唱,一派生机。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此情此景,让人兴奋,也让人感动。
(作者系安徽省含山县第二中学教师,中国教育报2016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提名奖获得者)
《中国教育报》2019年07月14日第3版
本文由: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编辑部
2019/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