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导报版权信息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主管单位:农业农村部

主办单位:中国乡镇企业协会

编辑出版:《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6-220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564/F

期刊级别:国家级

语   言:中文

周   期: 月刊

出 版 地:北京市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在线办公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 : bianji7@126.com

地址 : 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路皓月写字楼二层

网址: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

三十载润物有“声” 德艺双馨育英才

时间:2019/07/19  点击:544


       

他长期辛勤耕耘在雪域高原的西藏高校,始终坚守三尺讲台,身体力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民族音乐人才培养方面硕果斐然为培养西藏音乐创作人才和音乐理论人才以及西藏高等音乐教育学科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题记

觉嘎现任西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自任教以来,他积极参与并权利推进教学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别是在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创新方面成绩突出。

西藏民族音乐教育的拓路人

教学内容的更新是一项事关教学质量的重大问题,为了使学生掌握最新、最前沿的知识,掌握与社会发展和艺术发展密切相关的新的观念、方法、知识和技能,不断推出新的课程,在“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程中,推出了以“自律性曲式”与“他律性曲式”为核心的曲式学元理论相关重要理论模型。在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同时,始终坚持给本科生授课,每学期保持为本科生授课90学时以上(平均每周5学时),高质量地完成各类教学任务。同时,先后为研究生开设了“音乐文献与研究方法”“音乐风格与美学研究”“20世纪音乐作品鉴赏”“西藏传统音乐形态研究”等专业学位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音乐文献与研究方法”作为与学术规范紧密关联的重要课程,在讲授学术方法,介绍学术标准,研讨学术动态的同时,也给学生进行学术道德、学风建设方面的教育。该课程是在艺术学院乃至在全校范围内推出的有关学术方法、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相关的重要课程,受到学生的极大重视和欢迎。为了搞好“西藏传统音乐形态研究”研究型课程的教学,出版了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西藏传统音乐的结构形态研究》藏文版作为教参,并获得“西藏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

教学方法方面,他积极推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通过严格、规范的课堂教学与灵活、开放的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既打好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又掌握了熟练的实践技能,同时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给学生提供了多方面的创作机会、观摩机会和与之相关的必要支持。指导本科生申报《西藏流行音乐(歌曲)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改革开放以来西藏优秀歌曲代表作分析》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并在《人民音乐》《西藏艺术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项目成果,受到广泛关注。使学生在掌握音乐结构基本形式的同时,又能以动态的形式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创作实践当中,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作水平得到不断提高。本科生在校期间创作的多部作品在“中国藏歌会”“西藏首届电视声乐大奖赛”“拉萨电视台新年电视联欢会”“拉萨电视台跨年演唱会”等重要文艺活动中被歌手演唱,创作的多首歌曲在多种正式出版的音像制品中收录。同时,他始终鼓励学生创业发展:作曲专业学生投资注册的“西藏音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效显著,已完成数部音乐专辑的录制工作并承接了大量自治区和各市(地)的创作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已经成为西藏大学艺术学院“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本科生重要的实践、实训基地。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给“结对”学生提供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通过联系和安排,“结对”的本科生先后完成了“校歌”“行业歌”等多首歌曲的创作,受到委托方的好评。在获得锻炼机会,不断提高创作能力的同时,扩大了社会影响,产生了经济效应。

他真心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成才,本着“学生就是我的挚友”的理念,他先后多次为学生和青年教师考察采风、学术观摩等提供资金帮助;利用暑假等时间,带领本科生、研究生以及青年教师赴各地考察采风,其中交通费的50﹪从自己的项目经费中支付;通过积极沟通联系,促成了本科生、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多次赴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参加或观摩各项学术活动和演出,拓宽了视野、开拓了思路,上述人员50﹪的交通费也都是从其科研经费中支付等等。通过上述举措,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认知水平,使学生的艺术视野和学术视野得到了极大拓宽,另一方面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业上,成效显著。1995年研究生毕业回到西藏后,考虑到西藏还没有培养音乐创作的作曲学科,1997年他在区内首次开办了“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招生时他带着满腔热情坐着长途大巴,奔赴山南、日喀则、林芝、那曲等地招收了6名学生,其中的4名毕业生在他的辛勤哺育下,以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综合素质顺利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成为中央音乐学院建院以来的第一批藏族本科生,受到业内人士的极大关注和高度赞誉,如今他们都已成为西藏作曲教育和音乐创作的中坚力量。

为了西藏的音乐创作教育的发展,2008年通过他的不懈努力在西藏大学开设了“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本科教育,实行隔年招生。目前,已经招收六届、毕业四届,毕业生考上研究生率达到55﹪以上。2009年,他承担了西藏大学作曲专业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并顺利获批,已毕业五届。作为培养成果展示的“西藏大学艺术学院作曲专业艺术硕士作品音乐会”,2019年1月18日、2月21日、4月3日先后在昆明、广州、成都举行,昆明聂耳交响乐团、广州交响乐团、四川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演奏了他培养的艺术硕士创作的8部作品,是国内艺术院校首次举行的作曲专业艺术硕士作品系列音乐会,许多国内重要媒体做了大量报道并给予高度评价。全国艺术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以“西藏当代音乐创作的新高度”为题做了专题发布。

自1997年招收西藏自治区内第一批作曲专业学生以来,西藏的音乐创作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变大;从中专到本科、从本科到硕士的发展变迁,实现了质的变化和历史性跨越,逐渐形成了合理的学科层次。近年来,作曲专业毕业生的业务水平已经达到了国内综合大学同类专业的良好以上水平,而这些与觉嘎教授辛勤付出和不懈坚持密不可分。无论是早期培养的学生编创的歌舞《飞弦踏春》上央视春晚,亮相北京人民大会堂,还是学生们创作的《梦中的绿洲》《美丽的高原红》《魅力西藏》等等脍炙人口、流传广泛的优秀作品;无论是后来培养的本科生的优秀作品被各类正式出版的音像专辑收录,还是研究生创作的作品在全国巡回演出,都已成为繁荣和发展西藏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智力支持,显示出了教育的功能和人才的贡献,体现出人才培养的社会效益。

由于在培养人才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觉嘎教授先后获得“西藏大学教学能手”“西藏大学优秀教师”“西藏自治区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并获得“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

“藏族音乐”学科建设的引航人

觉嘎教授先后负责完成了西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对应调整一级学科申报材料、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申报材料、“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申报材料,以及“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藏族音乐)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材料的组织撰写工作并顺利获批,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做出了贡献。通过以上学位点的申报等学科建设,不仅提高了学校学科影响力,而且通过进一步的建设大大提升了学科实力,为整个西藏艺术教育水平的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

他先后承担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项目”“中央音乐学院科研资助计划重点建设项目”“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西藏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教材建设项目”、西藏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研究型课程建设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西藏大学“珠峰学者培养计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西部项目”等各类项目,累计科研经费达到160万元。独立或主编出版7部学术著作和3部音乐专辑;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中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应邀参加各类学术会议数十次并进行学术交流。

此外,根据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厅、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总工会、自治区科协、拉萨市以及西藏大学等的安排,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作报告,到高校介绍个人先进事迹,每年还参加各类审查、培训、评审、讲座等活动并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投身服务边疆教育的奋进者

觉嘎教授说:“高原给我了生命,艺术给我了意义,教育给了我探索生命意义的动力。”从西藏来,回西藏去,这就是作曲家觉嘎的音乐之路。1963年他出生在海拔近4700米的当雄县一个普通牧民的家庭,这里距拉萨市区不到200公里,是西藏的著名牧场,那里有神奇的念青唐古拉山主峰和圣洁的天上圣湖纳木措。年少的他对外面的世界和美好生活充满了探索的欲望,1976年小学毕业后被乡里选派到西藏师范学院革命文艺班学习音乐和文化知识,1978年学习结束返回当地,先是担任业余文艺宣传队教员,后又在粮食仓库做了一名临时工。工作之余,他并没有放弃对音乐理想的追求,继续自学音乐知识。1982年9月他考入西藏自治区艺术学校学习音乐知识,1985年留校任教。1989年考入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时隔四年又考取了该校作曲专业硕士研究生。1995年硕士研究生毕业,成为我国首位获得音乐艺术硕士学位的藏族音乐家,但他心系雪域高原这块生他养他的热土,主动放弃了令旁人羡慕的留在四川音乐学院任教在成都生活工作的绝好机会,回到了他的母校西藏自治区艺术学校任教,开创了西藏作曲正规教育的历史先河,全身心投身到教书育人的平凡岗位上,实现了立志服务边疆教育的美好夙愿。

为了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更好培养人才,2002年9月他顺利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05年7月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成为我国第一位获得音乐博士学位的藏族音乐家。同时,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西藏传统音乐的结构形态研究》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成为迄今唯一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作曲学科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9月,经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觉嘎博士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获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项目。2007年9月,在博士后出站之际,觉嘎博士再次婉言谢绝了上海音乐学院的聘请,回到西藏大学艺术学院作为学科带头人,使艺术学院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迈入了新的征程。

他常常告诉学生,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引导和追求向上、向善的价值观,让文艺精品启迪思想、温润心灵。就以音乐为例,音乐创作要有准确符号系统载入的完整文本,这是作曲家音乐创作的全部内容和全部结果,是提供给表演者最基本的音乐依据;表演者要分析和研究作曲家创作的音乐文本,要制订表演方案,要掌握音乐作品的形式、内容和意向等各个要素,进而使作品成为依托表演者认知、抒发表演者情感的一个承载系统,并将自己的艺术追求融入作品当中,最终达到与自身的修养、气质乃至人格相一致的精湛演绎。只有这样的音乐、只有这样的表演才能打动人心,才能激励人民。鼓励学生让艺术创作回归真实、自然、朴素。

觉嘎教授从事音乐教育教学工作33年来,无论作为普通老师,兼任班主任工作,以及在担任教务副科长、科长、副院长岗位的时候,还是辞去行政职务专心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时候,以及服从组织安排再次担任行政职务出任院长的时候,都能顾全大局,勇于担当,勤奋工作,营造良好的学风和教风,努力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觉嘎教授始终潜心音乐教育和创作工作,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自己所钟爱的艺术创作事业和立德树人的孜孜追求中,在不断提升自我的高尚境界中不断做出新贡献。他淡泊名利,始终保持平和心态,从不惦记所谓的名利、职位和权力。他积极带领全院教职员工强化教学科研管理、苦练内功、努力实现学院内涵式发展,在一流学科建设的征程上走出了坚实的步伐。通过33年的辛勤耕耘,觉嘎教授在教书育人、教学研究、学科建设、科学研究、音乐创作、作品推广等方面都取得创造性的成果,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用实际行动教书育人,为西藏的音乐教育事业鞠躬尽瘁,为西藏的音乐艺术的发展深情讴歌,为西藏音乐文化的传承谱写新篇。


本文由: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编辑部

2019/07/19

上一篇:用情感和智慧深耕教育沃土
下一篇:平凡中演绎不平凡的执教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