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农业农村部
主办单位:中国乡镇企业协会
编辑出版:《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6-220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564/F
期刊级别:国家级
语 言:中文
周 期: 月刊
出 版 地:北京市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2019年,人大附中在北京亦庄的分校建成招生。这所全新的学校完全按人大附中的标准建设,加入来自人大附中的教师团队,让北京郊区大兴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来自海淀区人大附中的优质教育。而像这样在北京城乡涌现的新建和在建的新优质学校仅2019年就有数十所。
“首都教育举足轻重,贯穿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之中。”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宇辉说,“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围绕推进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条主线,首都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始终坚持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充实首都首善的教育内涵。”
立德树人
牢牢把握正确办学方向
今年5月,李思奕人生中第一次经历晚上12点还没放学。她和班里的同学一道,坐大巴车从学校出发,在夜色中越过雄伟的慕田峪长城,赶在日出前,来到天安门广场。
第一次在夜色中看见穿戴整齐,像三排钉子一样站立的国旗护卫队,这名来自北京远郊深山里刘斌堡中学的初二女生,在日记里写道:“每次在电视中看升国旗时,都没有在现场看升国旗这样激动。”
从2014年9月至今,近百万北京青少年从四面八方赶来,在天安门广场、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直面国家的历史和民族的坚韧,在内心经历和李思奕一样的激动。
“北京教育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合格乃至优秀的接班人,是我们思考所有教育问题的起点,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刘宇辉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加强顶层设计,推出一系列市级统筹德育项目,支持引导各区县挖掘德育资源、构建德育体系、形成德育品牌,推动一个覆盖大中小学段的区域德育一体化教育体系在全市范围内加速形成。
早在2008年,北京就采取市级统筹、区县跟进的方式,在全国率先推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项目。至今,市区两级近1300家社会资源单位成为全市百万中小学生在校园外体验国情、发展能力的课堂。
2014年10月,北京在全国首批发布《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提出中小学必须有10%以上的课时在社会大课堂中进行的硬性要求,并在中考物理和化学考试中增加了对学生实践能力考查的比重。同年,北京在全市中小学正式实施“一十百千工程”,要求每个中小学生在学习期间至少参加一次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分别走进一次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和抗日战争纪念馆;至少参加十次集体组织的社会公益活动;观看百部优秀影视作品,阅读百本优秀图书,学习了解百位中外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和优秀品格;在图书馆、博物馆等千余个社会资源单位培养和聘用千名课外辅导教师,邀请千名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李奕说:“《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由市政府办公厅发布,包括市财政局在内,全市有12个委办局协同,从政策、资源和资金等方面为中小学德育体系构建提供了全方位保障。”
2015年,在按全国最高标准配置高校辅导员的基础上,北京市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的实施意见》,决定从2015年起,每年投入2亿元,大力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宣传工作。包括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提升计划,对全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进行全员轮训,大力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计划等,实现了市级重大统筹项目对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全覆盖。
在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党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后,北京在全国率先以“四个一”为抓手,提出100项具体措施,全面打响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攻坚战。已出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党建、统战工作的三个实施意见,使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加强,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得到保证。
改革兴教
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北京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的一间地下室里,一台巨大的计算机服务器上,绿灯时刻闪烁。这是史家教育集团的教学计算中心。绿灯闪烁的背后是集团所有成员校的教学数据在交换。通过设在每个成员校的终端,老师们可以随时调取整个集团的教育资源,从在线课程到查询办一场500人活动的场地。
如今,“集团化”“学区制”这些教育术语已经成为北京老百姓口中的热词。老百姓们亲身感受到,身边的薄弱校与优质校组成集团协同发展,家里的孩子不是在一所学校上学,而是可以享受整个学区的教育资源。据统计,近年来,采用集团化办学、学区制改革、名校办分校等多种方式,北京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全市已有130多个学区和150多个教育集团,小学、初中就近入学比例分别达到99%、96%以上,初中学生升入优质高中比例达到52%以上。首都教育的满意度逐年提高。
成绩的背后是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充分保障各级各类教育投入。多年来,北京按照“两个确保一个不低于”的要求,调整经费结构、优化投入方向,确保教育经费向基础教育、农村教育、扩优改革、一线教师、困难学生、高精尖学科等倾斜,充分满足各类教育的改革发展需求。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1020.72亿元,比上年增长6.8%。
北京坚持教育资源聚焦教育难点精准投入。针对“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北京坚持促进公益普惠幼儿园发展,市、区两级财政统筹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市在园幼儿45.06万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75.3%,达到了预定75%的目标。全市现有乡镇183个,共有乡镇中心幼儿园224个,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在乡镇的覆盖率达到了100%。而在保障政策上,北京按照“三统一”原则,对执行政府限价的普惠性幼儿园,不分公办民办,提供财政补贴扶持。
创新强教
高水平支撑城市功能定位
2019年9月16日,随着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孟繁华与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晓明共同揭开红布,北京首个中文学科高精尖创新中心正式揭牌。这个新成立的高水平研究平台将获得北京市财政每年5000万元的经费,用以支持两校组建国内一流的人才培养基地和中文研究平台。
“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于2015年启动,目前已在北京高校建设了22个高精尖创新中心。作为北京市在北京高校重点打造的高起点、高标准的科技创新平台、人才聚集平台和学术交流平台,高精尖创新中心着力打造“科技特区、人才特区”,已建成的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领域涵盖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材料、生态环境、医疗健康、艺术与教育等。据统计,4年来,高精尖创新中心共汇聚3000余名创新人才,其中海外人才引进834人,包含4位诺奖得主,海外院士70余名,汇聚两院院士60余名,累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500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50项,为推进北京高校“双一流”建设和支持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
为了深化高校科技创新改革,北京市教委联合市财政局于2017年印发了《关于提升北京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意见》,全面提升北京高校原始创新能力。获得重点支持的“北京实验室”项目,6年多来始终围绕前沿科技和行业需求,协同多方创新力量,汇聚专职研究人员1165人,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890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7项,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12个,入选北京市“高精尖”学科8个,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A类学科20个,有效支撑了北京高校“双一流”和“高精尖”学科建设,成为北京高校服务国家和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创新基地。
北京通过市级统筹,对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计划的高校给予支持,引导相关高校围绕国家和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面融入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包括开展高精尖学科共建,通过与央属高校学科共建提升市属高校学科建设水平和综合实力;落实扶优扶需扶特扶新的学科建设思路,布局了99个高精尖学科,支持一批优势学科、提升一批特色学科、建设一批新兴交叉学科、繁荣一批人文社会学科。
为了激发高校青年教师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北京市在高校实施卓越青年科学家项目。遵循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规律,面向基础科学、交叉前沿、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方向,搭建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成长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项目面向年龄在45岁以下的青年人,尤其是向35岁以下的青年人实施。
一系列切实有力的举措让北京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近三年北京高校以第一单位获国家级科技奖励数量持续增长,2016年26项、2017年33项,2018年43项(占北京获奖比例的62.3%),北京高校已经成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力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才立教
精心培育“四有”好老师
2019年,北京密云区城区教师报名到乡村学校岗位交流的有200多人,而乡村学校报名到城区岗位交流的人数只有20多人。乍一看很反常的现象,背后是北京对乡村教师政策待遇的持续倾斜。从2016年起,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发放办法》,市级财经支持各区县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办法按照“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为乡村教师提供最低560元每月、最高4900元每月的岗位生活补助。在密云区,距离城区最远的新城子、古北口等乡村学校的教师岗位待遇几乎是城区教师的两倍。
不仅是提高待遇,根据《北京市支持乡村学校发展若干意见》等文件,北京大规模增加了乡村学校教师学习机会,提高高级职称比例,为每一所乡村学校设置一名市级骨干教师专项指标。鼓励优秀教师服务乡村教育,补齐乡村教育短板,指导专家团队深入乡村学校开展整校或整学科研修活动,全面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全市义务教育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达到94.4%。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近5年来,北京多措并举,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奠定基石。
北京努力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的师德建设体系,建立健全师德考核评价和监督体系,完善师德考核办法,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高校制定印发教师行为规范、师德“一票否决制”实施细则,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聘任、考核、评价的首要内容。在教师职前、职后培养和管理的全过程,市教委持续开展“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学习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为了有效拓展中小学教师供给渠道,北京2016年出台《北京市关于加强和改进师范生培养与管理的意见》,持续扩大师范生招生规模,实行市属高校招收的师范生免学费并补助生活费。2016年实施《北京市乡村教师特岗计划(2016—2020年)》,每年计划招聘300名左右乡村教师。2018年发布《北京市拓展中小学教师来源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扩大教育专业招生规模。2018年,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联合印发《北京市公开招聘城区中小学历史、地理、政治、生物等紧缺学科教师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城区紧缺学科3年将增1000名教师,所需进京指标优先保障。
刘宇辉说,“面向未来,我们将不忘初心,努力奋进,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在加快发展高质量教育的过程中,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不断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本文由: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编辑部
2019/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