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导报版权信息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主管单位:农业农村部

主办单位:中国乡镇企业协会

编辑出版:《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6-220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564/F

期刊级别:国家级

语   言:中文

周   期: 月刊

出 版 地:北京市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在线办公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 : bianji7@126.com

地址 : 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路皓月写字楼二层

网址: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

跑出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国“加速度”

时间:2019/10/11  点击:462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从4年前20万名大学生敢为人先,到2019年457万人跃跃欲试,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自2015年开赛以来,五届累计947万名大学生踊跃参与创新创业,不负韶华,书写各自华美的青春之歌。

“互联网+”,让年龄、资历这些从前拦住青年的门槛,变成助力他们腾飞的力量。有史以来,人类还没有哪一代人,像今天这样,如此彻底而迅疾地辞“旧”迎“新”。大数据时代,给了青年,也给了中国骐骥一跃、后来居上的可能。

中国高等教育积极回应时代呼唤,全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以大赛为深化改革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为大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梦想打开了一扇天窗,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汇聚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双创大赛为青年学子播下创新的种子

“很多农业的细节问题,只有深入农村,走进基层,才能看到、体会到、思考到。对于刚走出象牙塔的我们,最该做的,就是双脚坚实地踏在中国的土地上。”回忆起2017年那场难忘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西安科技大学学生、“小满良仓”创业团队负责人张旺这样说道。

那一年,张旺和来自全国各地的5000多名大学生一起,循着老一辈革命家伟大而艰辛的创业足记,寻访梁河村、重走长征路、参观纪念馆,深入延安各区县进行考察,精准帮扶老区建设。一路走来,“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的生动例证,激荡着年轻创客们的心湖。

2017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回信,勉励青年学子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总书记的回信进一步点燃了大学生的青春梦想。

从陕西延安、福建古田到江西井冈山、山东沂蒙、河北西柏坡,这些年,“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走进了更多的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城乡社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自己的创新创业项目,与乡村振兴战略、精准脱贫扶贫相结合。

创业需要温度和情怀。作为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重要活动之一,“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助力创新创业实践与乡村振兴战旅、精准扶贫脱贫结合,为广大青年学生上了一堂堂有温度的思想政治课、有深度的国情民情课。在这堂“全国最大的思政课”上,已累计有170万大学生,扎根祖国大地,让自己的成长发展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以“青春梦”“创新创业梦”托起伟大的“中国梦”。

“我们决心以行动践行总书记的嘱托,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来自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桃醉井冈”创业团队负责人陈文彬介绍,在下一步,他们将牢记嘱托,推动实现“桃醉井冈”IP品牌的延伸,通过红色研学、特色旅游等新创意,助力井冈茅坪脱贫攻坚。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我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为大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梦想打开了一扇美丽的天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说道。

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倪俊,曾在2018年率领团队获得了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冠军。在他看来,比成绩和荣誉更重要的是,大赛为青年学生提供了一个经受磨练、锤炼意志的舞台,“这一切经历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这里经受的磨练、挫折和成长,带给了我们无坚不摧的坚定信仰与钢铁般的顽强意志,以及深刻在骨子里的家国情怀”。

倪俊说,当看到通过大赛舞台,无数个紧跟前沿科技发展步伐、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项目,得到孵化、哺育和浇灌,“更加激励了我们求学报国、科技报国的学习热情和创业热情。”

知名投资人郭羽已连续四年担任大赛评委,回忆起首届大赛,创意创业项目“大而全”的印象还留在他的脑海,到2018年第四届大赛时,他自称“欣慰”地看到了起点水平很高的创业项目。“4年来,我见证了比赛的一步步成长,也见证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比赛呈现出的更高的创新创业水平和能力。”

据吴岩介绍,在过去四年,大赛累计119万个团队、490万名大学生报名参赛,“培养了一大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在祖国大地上播撒了创新创业的种子”。

双创大赛成牵引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引擎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开裂的混凝土路、渗漏的房屋。混凝土的脆弱、易开裂,稍有弯曲就会折断,给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蒙上了阴影。有没有办法能增强混凝土的强度和韧性,让混凝土有弹性能弯曲?

2018年,第四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季军,来自浙江大学的邦巍科技给我们带来了解决方案——通过纳米改性和短纤维增强技术,实现了混凝土裂缝无害化分散能力,“邦巍混凝土”是传统混凝土拉伸后的300-800倍,使用寿命30~100年,维护费用降低了80%。目前已被杭州秋石高架路三期工程、某机场、某海上拼装式浮动机场等全国20多项国家、省级重要工程采用。

“邦巍科技是非常典型的、优秀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类的创新创业项目,项目从一开始就高度关注市场,关注现有产品的不足并找到了机会和切入点。”这得到了大赛评委一致认可。

邦巍科技的成功,离不开浙江大学的土壤。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介绍,近年来,浙江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模式。

“事实上,浙江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早。自1999年起我们就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了。”任少波说,在全校构建了面向本科优秀学生的未来企业级培育工程,20年来已经培养了1000余名学生,尤其这个班毕业的学生,学生毕业5年以后,平均创业率高于20%。

任少波介绍,近年来,学校形成了多主体协同创新的师生创新创业生态。2015年学校整合组建新的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完善了“原始创新、技术研发和成果产业及科技型创业公司孵化”一体化、全链条、网格化的成果转化体系;2017年,又在校内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构建了从意识激发、技能培训、项目优化、融资对接到孵化落地的全链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017年11月,成立浙大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构建了一个以汇聚全球浙大校友创新发展意愿为重点的创新平台。

综合施策下,浙江大学在各类创新创业舞台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前4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浙江大学两次问鼎总冠军,荣获13项金奖,金奖总数在全国高校处在首位。2017年6月,浙江入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管窥窥豹。2015年,首届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有来自1878所高校的5.7万个团队的超过20万学子参与,而到2018年,已有来自全国2278所高校的64万个团队,265万学子踊跃参与。四年来,累计有490万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已呈燎原之势。

“中国‘互联网+’大赛是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一张名片。”教育部创新创业教指委委员、中南大学创新与创业教育办公室主任杨芳说,创新创业教育根本上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让学生学以致用,让教师的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实践等活动与当地经济发展、生产实际和企业需求结合在一起,是一个综合性特别强的改革。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出炉,随后各地方政府先后出台相应的文件,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2016年教育部要求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学分管理。

“在释放政策活力方面,全面实施弹性学制,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化制度、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证制度,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此外,深入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创新性实践。今年118所部属高校、932所地方高校3.84万个项目立项,参与学生人数达到16.1万人,项目经费达到5.9亿元,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吴岩介绍说,与此同时,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了19个高校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了200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示范区,以改革标杆示范引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走向深入。

各地各高校也积极行动起来。2018年以来,各示范校以深化课程、师资、实践等重点领域改革为主线,开设了2800余门线上线下课程,选课人数近630万人次;开展了394场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培训,参训老师超过3.1万人次。

“‘以赛促教,探索素质教育新途径’是大赛的目的和任务之一。”杨芳说,作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大赛在推进高校开展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师能力、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成效突出。

杨芳介绍,一方面,大赛推动了观念转变、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方法的改变,通过比赛,对各地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推动促进作用明显;另一方面,开门办赛,除了在校生,毕业生、投资人等都参与到大赛中,学生的项目不是“过家家”是要经受投资人“挑剔”的,比赛的社会化、市场化、创新性、可行性要求等对参赛学生是一个检验。

“对教师来说,如何把课程与科技前沿、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怎么打造“金课”,让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也是一个考验,直接推动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杨芳认为,大赛增加了师生共创,有力推动了教师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在市场和高校之间架起了桥梁。

大赛平台成为青年学生成长的“磨刀石”

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来自福州大学的“斯诺普利:一片走‘心’的中国创新药”项目荣获金奖,也是金奖中唯一的医药类项目。

该项目创始人兼CEO林敏为福州大学药物化学博士,技术指导贾力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师生三代人30年接力研发,终于让诺贝尔医学奖落地成药,实现了肺部高压的靶向降压。

“世界上因吃不起进口药而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还有很多很多,如果中国人没有自己的创新药,国人的生命将永远被握在外国药商手中。”林敏说,目前斯诺普利已入选国家一类新药备选库,已获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基金支持,拥有5项核心发明专利,在《科学》《自然》等发表27篇高水平论文。

“通过参赛,学生把项目向投资人讲述,得到投资人的评价,一方面打开了学生的思路、视野,也直接促进了学生的创业、创新。”杨芳说,学生的目光不再局限于校园,而要看向市场、行业,有没有新点子,能不能创业,能不能形成企业构思,商机能不能落地,对学生也是一个检验,“这五届大赛我都参加了,看着一批批学生在成长,我感到很欣慰”。

连续4年参加国赛,负责评审、纪检工作,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主任委员朱雷感到,“几年下来,明显可以看出主赛道参赛项目的科研实力和创新水平是大幅提高的”,他对今年的大赛金奖项目充满了期待。

事实上,作为投资人,朱雷及其公司在3年多时间里投资了80多个项目,70%以上是高校的项目。“我们对项目本身的挑选能力和眼光是十分挑剔的。近年来,主赛道中越来越多的项目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并进行了认真调研和投资。从主赛道里涌现出很多国家高新技术累积出来的创业团队,大赛主赛道已经成了高校最优秀项目展示给社会的主渠道,我感到特别振奋。”朱雷说。

有统计显示,第四届大赛金奖项目中就有20%来自师生共创,激活了高校专利资源。大赛涌现出的“荔枝微课”“兰亭数字”等众多“跨界”项目,也大大促进了“互联网+”新业态形成。

在参赛团队和投资人的视野里,大赛不仅仅是一个角逐平台,更是中国初创项目天使轮融资的重要路演平台。大赛推动教育界与科技界、产业界、投资界深入合作,将高校的智力资源、技术资源、项目资源与企业和投资机构的金融资源、市场资源、社会资源等精准对接,成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关键纽带。

“比赛对于我们学生来讲,是一种比较好的验证商业模式的途径,同时还能帮我们获得一些关注和启动资金。”参加过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来自山东农业大学的邓应龙说道。

“为促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落地和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教指委发起成立中国高校创新创业产业投资联盟,并联合青岛国际院士港,搭建‘政、产、学、研、用、投、金、创’平台,共建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产业)转化基地、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原型工厂和创新创业孵化空间。”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钟志华说。

近年来,在教育部的推动下,高校积极聘请各行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教育专兼职教师,目前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近2.8万人、兼职导师9.3万人。组建了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首批入库4492位导师。

据前四届获得金银奖的528个项目调研数据,以参赛时是否注册成立公司分为实践类项目和创意类项目,创意类项目赛后成立公司的,有一半左右完成融资,19%的项目完成5000万元以上的融资;实践类项目2018年的年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占比为13%,最高的项目年收入突破2亿元。

数据显示,大赛为大学生持久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助力,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效果显著。近五年我国有265万大学生实现了创业,2017年首次登记注册的大学生创业者64.5万人,比2013年增长80%。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率已超过3%。

“创新创业需要深厚的土壤环境,我们将加强统筹、整合资源,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为青年人才成长铺路搭桥,奋力跑出创新创业教育‘中国加速度’,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力量。”吴岩表示。(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记者 万玉凤 董鲁皖龙 梁丹)


本文由: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编辑部

2019/10/11

上一篇:70年课改的变迁、收获与经验
下一篇:“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首次落户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