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导报版权信息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主管单位:农业农村部

主办单位:中国乡镇企业协会

编辑出版:《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6-220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564/F

期刊级别:国家级

语   言:中文

周   期: 月刊

出 版 地:北京市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在线办公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 : bianji7@126.com

地址 : 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路皓月写字楼二层

网址: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

朱旭东:加强对中国儿童发展规律及其教育的研究

时间:2020/01/20  点击:424


       

[摘要] 中国儿童发展的内涵应包括大脑发育、身体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道德发展、公民性发展、个性-社会性发展、安全发展、健康发展、艺术和审美发展等十个维度。当前,由于对中国儿童发展的片面认识导致社会出现了诸多错误的教育观念、主张和行为,因此需要学界基于中国文化背景加强对中国儿童发展规律及其教育的研究,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

[关键词] 儿童发展;内涵;规律

[作者简介] 朱旭东,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授(北京100875)

儿童发展是关涉中华民族素质提升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课题,也是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中重要的学术与实践话题。当前,不仅不同社会群体对儿童发展的认识存在严重的经验主义倾向,而且教育实践领域中也存在着诸多认识误区,如对学生发展的认知偏差以及儿童学科学习的目的不清等。这些棘手的问题表明,以往以心理学为主要逻辑开展的研究显然无法直面中国儿童发展的全局,中国儿童健康发展迫切需要更科学、具有鲜明文化特质的理论指导。但遗憾的是,目前对中国儿童发展内涵的可操作化界定比较欠缺,结合中国文化背景进行的儿童发展研究极为匮乏,对中国儿童发展规律的中国模式的研究更是近乎阙如。因此,有必要全面深刻认识中国儿童发展的内涵,加强对中国儿童发展规律的中国模式的研究,并据此采取教育措施。

一、全面深刻认识中国儿童发展的内涵

中国儿童发展是一个具有多重维度和复杂结构的概念,是由成长过程中的差异化的个体发展融合而成的整体性发展形态。考虑到基因、环境、教育等条件的不同,中国儿童发展的内涵应包括大脑发育、身体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道德发展、公民性发展、个性-社会性发展、安全发展、健康发展、艺术和审美发展等十个维度。

1.中国儿童的大脑发育。根据人脑发育规律,大脑依次发展的区域分别是感知觉皮层、运动皮层、颞叶,最后是前额叶。0-3岁是早期语言爆发期,是听觉感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阶段是基础认知能力发展时期,中学阶段是情绪动机和决策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2.中国儿童的身体发展。从完整性说,身体包括肉体、骨骼、血液、肌腱、激素、细胞、神经元等,而细胞和神经元是上述的大脑发育内容。要刺激并促进儿童大脑发育,有必要深悉儿童身体发展规律。

3.中国儿童的认知发展。认知是个体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个体思维进行信息处理的心理功能。认知发展的过程是心智模式、心智素养的形成过程。其基本路线是,通过认知积累知识和经验,最终促成心智的开启、升级。其中,心智是个体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4.中国儿童的情感发展。情感由家庭和基础情感与社会和高级情感构成,表现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方面。其中,家庭和基础情感由血缘和原始情感构成,社会和高级情感由社会纽带和民族、国家情感决定。

5.中国儿童的道德发展。它由诚实、贵生、自尊、谦虚、智慧、节制、勇敢、中庸等道德内容谱系组成,体现为知、情、意、行一体化的儿童道德发展过程。

6.中国儿童的公民性发展。它是儿童公民性品格的养成过程,内嵌着政治、伦理和法律价值要素,具体指向儿童个人信念和国家信念的塑造,民主法治价值观的形成,以及权利、义务和责任观念的树立。

7.中国儿童的个性-社会性发展。它既包括促进儿童的合作、分享、团结、尊重、包容、理解、妥协、心理韧性等积极个性-社会性的发展,也包括减少儿童的利己、不合群、对抗、冲突等消极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8.中国儿童的安全发展。它有两个维度:一是儿童的安全认知、安全意识、安全能力和安全行动;二是儿童的家庭安全、校园安全、社会安全、公共安全、自然安全、交通安全、运动安全、卫生安全(包括性安全)、信息安全等。

9.中国儿童的健康发展或自我保健能力。这里主要指儿童保证并维持自身健康的能力,它要求儿童具备诸如环境健康、精神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和伦理,以及保健、保险等方面的素养。

10.中国儿童的艺术和审美发展。艺术发展是指儿童艺术技能的形成和提高,包括音乐、舞蹈、绘画、书法、工艺、建筑、诗文和小说等不同艺术形态中的技能;审美发展是指儿童感受美、欣赏美、体验美和创作美等能力的获得和提升。

二、中国儿童发展存在一些片面认识

对中国儿童发展内涵的认识程度与水平直接影响到教育活动开展的质量,进而决定了儿童早期乃至终身发展的质量。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当前对中国儿童发展内涵的认识不够理性、比较片面,由此所致的教育观念、主张和行为错误屡见不鲜,令人心忧。

1.对儿童大脑发育的科学认识不足

日本脑科学家林成之教授曾在《影响脑的七种恶习》中强调“教育即脑育”,提出了脑神经细胞具有“寻求生存、寻求知识、寻求伙伴”三种本能。[1]尽管如此,脑科学的研究发现、研究成果在我国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却严重不足,更鲜有运用脑科学发展儿童思维与素质的做法。例如,睡眠和饮食作为影响儿童大脑发育的极为关键的要素,在我国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2018年调查显示,中小学生中仅有23.99%的学生可以睡到自然醒;而由闹钟或他人叫醒的学生比例高达76.01%;更严重的是,还有29.26%的学生睡不到8小时就被叫醒。[2]不仅儿童的睡眠未充分尊重脑科学规律,而且不少中小学校的配餐被简单地理解为学生“吃饱喝足”,并没有从儿童大脑发育的专业、科学角度来认识。这种情况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环境较差的乡村学校尤为严峻。

2.运动作为儿童身体发展的先决条件未获重视

运动被许多脑科学家认为是锻炼脑的唯一方法,在体力、脑力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然而,运动作为促进儿童大脑发育不可缺少的条件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城镇化进程中小区配套建设未给儿童身体发展配备足够的户外运动空间,以及由某些地方政府用地决策失误导致的“拥挤的学校”,均是不懂儿童发展规律所致。而以安全为由关停部分体育项目或减少户外活动时间,忽视学生运动技能培养,甚至“剥夺”儿童运动的权利,实际上是一些学校领导没有认识到运动是儿童身体发展的先决条件所致。

3.对创造力是儿童认知发展重要内容的认识匮乏

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决定了其对塑造未来的自主参与度。将陈述性知识掌握程度视为学生发展的唯一内容长期占据着人们教育观念和思想的主流,以至于记忆力好即被视为智力好或聪明,导致对创造力是儿童认知发展重要内容的认识严重欠缺。特别要强调的是,儿童认知发展中的创造力该如何培养?这是一个长期没有得到重视并解决的问题。自然和历史是激发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但现实是,中国儿童接触自然的机会太少,历史学习又过于强调历史知识识记而非历史灵感培养,这对儿童的认知发展极为不利。

4.对儿童情感发展的认识尚不清晰

情感发展对儿童智育水平提升和创新素质培养具有较大制约。理想的状态应是,借由教育的途径,在培育儿童家庭情感和基础情感的基础上,使其逐渐养成社会情感,进而形成国家情感。比如,被叫停的大规模“撤点并校”之所以值得反思,一定程度上源于追求教育“规模与效率”的片面主张切断了家庭情感和基础情感培育的路径,中断了社会情感和国家情感产生的源泉,从而违背了儿童情感发展的规律。人类具有快乐、痛苦、愤怒、恐惧、惊讶、厌恶六大基本情感,爱、内疚、羞耻、尴尬、自豪、羡慕、嫉妒等七大社会情感,但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对儿童情感的认识并不清晰,因此诱发了儿童尤其是特殊群体儿童情感发育不良的问题。应该理性认识到,若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流动儿童、“撤点并校”后寄宿的儿童等长期得不到基础情感和社会情感的培育,其未来发展势必存在诸多隐患。

5.儿童道德发展的内容谱系建构缺失

促进儿童道德发展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着力点,也是建设优质教育系统不可或缺的条件。反观我国现实,家庭德育力量薄弱、学校德育主题不够突出、社会德育的引导和规范力度有待增强,而最根本的是儿童德育建设的内容谱系建构缺失。如只有儿童道德发展的知、情、意、行的过程建构,而没有诚实、贵生、自尊、谦虚、智慧、节制、勇敢、中庸等[3]道德发展内容谱系的建构。学校作为促进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主体,在德育理念、德育课程、德育活动等方面均缺乏基于儿童道德发展内容谱系的探索,表现为一定的知识化、形式化特征。而建基于道德发展内容的行动层面则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知行脱节问题,“知行统一”意义上的教育活动偏移为强调道德发展的“知”而相对忽视道德发展的“行”,导致教室里道德发展的“知”与家庭、社会中道德发展的“行”不一致的问题比较突出。

6.缺乏对儿童公民性发展的认识

儿童的公民性发展对培养公民品德、建构主体性公共精神具有深远的影响。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见实效,就需要依据儿童发展的规律重构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使“规范层次”上的公民性发展目标转化为不同学段儿童能够理解的话语和言说。如“爱国”应该从娃娃抓起,但同时需要基于儿童发展中的认知规律和情感规律进行终身教育。理想的路径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结合儿童所处教育阶段的特点设计相应的公民养成教育模式,将国家公民当具备的“责、权、利、义”素养培育融入当前的教育制度与社会环境。

7.对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的素养培育状况堪忧

个性-社会性发展所包含的思想情感、观念和行为是儿童作为一名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虽然儿童的个性-社会性发展在学校制度中受到重视,但是被重视程度在幼儿园、小学、中学等不同的学段存在断裂。幼儿园阶段重视幼儿的个性-社会性发展,而到了小学、中学阶段却常常被忽视,由此产生了小学、中学阶段以儿童道德发展替代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这一普遍性问题。今天,中国儿童发展可以归结为个人原子主义生存模式,这种模式表现为儿童从过去现实中的小团体生存转变成为网络中的小团体生存,从过去村落、街道、小院等的游戏化团体生存转变成为互联网游戏化生存。互联网虚拟小团体成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模式,由此导致儿童的“宅”式生活方式出现,陷入网络虚拟世界的“旋涡”,有的儿童出现“抑郁、孤独”症状与之亦不无关系。这表明,儿童发展中存在社会性交往机会下降、集体性游戏过程缺失和个人竞争性电子游戏主导的特征。更为严重的是,学校教室中缺乏集体性集体主义学习,学习过程的集体性和学习结果的集体性缺乏一体化,竞争性个人主义的学习和考试评价占主导,儿童发展集体性素养并没有得到真正培养,这种状况深刻影响到中国儿童参与全球竞争的社会性素养培育。

8.只强调保护儿童的安全而非通过教育促进儿童安全发展

教育部早在2007年已出台《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加强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在实践层面我们多强调保护儿童的安全而对通过教育促进儿童安全发展的重视不够,殊不知儿童的安全认知、安全意识、安全能力和安全行动是个体安全和社会安全的有机组成,家庭安全、校园安全、社会安全、公共安全、自然安全、交通安全、运动安全、卫生安全(包括性安全)、信息安全等都需要儿童的安全发展来实现。以信息安全为例,儿童因不具备信息安全能力而损害国家安全、文化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原因即在于学校教育没有把儿童安全发展置于应有的重要位置,儿童的自我安全能力亟待提升。

9.教育缺乏对儿童健康能力的培养

由于社会结构、文化环境的巨大变迁和日益复杂,我国儿童的健康危险行为屡被曝出。教育的功能之一本应包含提高儿童的自我保健能力、促进其健康发展。即通过日常生活、尤其是餐食生活、学生“食育”,培养儿童的自我饮食健康能力;通过卫生知识、卫生意识、卫生习惯、卫生能力等的培养,提高儿童的生理健康能力;通过营造家庭、社会的和谐氛围,培养儿童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通过培育运动的一技之能,促进儿童的运动能力发展。事实上,没有运动的一技之能者在儿童中大有人在。尤为严重的是,人类传统、常见疾病的蔓延已经呈现出低龄化态势,肥胖、近视问题在儿童中更是十分突出。这一切与儿童的自我保健能力不强有关,更与教育缺乏对儿童健康能力的培养紧密相关。

10.教育促进儿童艺术和审美能力提升的功能发挥不足

艺术和审美能力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对儿童成长产生累积性、长效性的影响,教育有理由在养成一技之艺的艺术能力与欣赏、体验和创造的审美能力方面发挥出价值和功用,为儿童未来一生的发展奠基。然而,由于受到消费主义、信仰迷失、道德失范的侵袭,教育在唤起儿童的潜在艺术和审美需求、使中国每一位儿童具备一技之艺方面发挥的作用明显不足,没有为中国社会的精神发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所需要的儿童审美能力培养做好充足准备。促进儿童艺术和审美能力提升的家庭美育、社会美育和学校美育,甚至网络美育的一体化体系并没有建立起来,儿童艺术和审美能力结构与生成机制的复杂性未得到充分重视,社会美育尤其是社会培训机构的儿童艺术教育又表现出明显的功利化、商业化、名利化倾向,从而丧失了儿童艺术和审美教育的应有价值。未来这些纵横交织的问题应重点予以解决。

三、加强对中国儿童发展规律及其教育的研究

中国儿童发展内涵的多维性、结构层次的复杂性凸显出加强对中国儿童发展规律认识的必要性,由对中国儿童发展的片面认识导致的教育观念、主张和行为错误则进一步要求据此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这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必然要求。

1.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开展中国儿童发展规律的中国模式研究

要认识到“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而“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虽面向儿童未来,但必须在儿童时期建立牢固的发展基础,基于儿童的大脑发育、健康生理而获得心智、情感、道德、公民性、个性-社会性、健康和安全、艺术和审美的发展,进而明确并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重大问题。

2.构建与德、智、体、美有机融合的劳动教育新体系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仅仅是要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更重要的是要突出劳动教育树德育体、增智育美的功能,发挥劳动教育的精神价值和政治价值。因此,有必要构建劳动与德、智、体、美有机融合的劳动教育新体系,开展有教育性的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让学生在劳动中养成崇尚劳动的精神、勇于创造的意识、健康强健的体魄以及求真向美的人格,通过劳动教育有效促进新时代的全人发展。

3.增强和弥补对中国儿童发展地域多样性规律的认识

儿童发展是贯穿并深嵌于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中的,全面深刻认识其结构与内涵除了观照不同方面的系统性和联动性外,还要注意到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地域性差异。既应该全面深刻认识中国儿童和世界儿童相同的发展规律,又应该全面深刻认识中国儿童的特殊发展规律,也应该全面深刻认识中国少数民族儿童的发展规律,应该全面深刻认识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的儿童发展规律,从而增强和弥补对中国儿童发展地域多样性规律的认识。

4.加强对中国儿童发展的创造性维度的认识并找到教育途径

儿童的创造力发展不仅表现为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也体现在具备问题解决、专长等高级认知能力,更需要通过历史源泉和大自然体验、交往加以巩固。中国儿童心智发展中的创造力培育是决定中国未来在世界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和原动力。这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全力配合,尤其需要学校系统在教育理念上进行积极转变,在课程和教学上进行勇敢探索和尝试。通过加强对中国儿童发展的创造性维度及其教育途径的认识,探索出一条中国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独特道路。

5.加强对中国儿童发展的情感维度的认识并找到教育途径

要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角度正确认识中国儿童发展的情感维度及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同时要突破儿童情感教育的传统定位,努力构建出包括家庭和基础情感、社会和高级情感、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等在内的情感教育形态,还要找到更具有时代性、创新性,更容易为儿童所接受的情感教育方式,更好地培育积极情感,培养儿童自我处理消极情感的能力。

6.重视并加强对中国儿童的社会性和个性发展评价

要转变中国儿童发展的评价标准,建立经过理论和实践双重论证与检验的中国儿童社会性和个性发展评价指标,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在尊重地域差异和儿童发展动态特征的基础上,保证评价能够清晰地测度儿童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未来趋势,同时还要注意避免评价标准过于细密、太过冗长,不利于应用推广。

7.制定《中国儿童健康和安全法》,为儿童的健康和安全提供法律保障

通过制定《中国儿童健康和安全法》,将保障中国儿童的健康和安全提升至国家立法高度。从年龄阶段的视角、儿童健康和安全发展的视角综合考虑与设计规范内容,对发展成熟的政策规范予以确认,系统设计不同主体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为探索建立儿童健康和安全发展的一体化教育体系提供法律保障。

8.加强促进儿童发展的教室文化建设

中国具有的“九个一”(一块黑板、一台电脑、一块屏幕、一个讲台、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本教材、一支笔、一本练习册)教室文化不利于儿童大脑的充分发育,也难以促进儿童心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心智中的创造力发展。因此,有必要在尊重大脑分工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室文化建设的探索创新,在设计中体现出知识学习系统、技能性系统的不同要求,体现出中国特有的文化特质与创新,进而为集体性集体主义学习的实现提供有利条件。

9.加强中国儿童发展数据库建设

大数据时代为中国儿童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要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条件建立起全面涵盖儿童发展内涵的大数据平台,形成种类繁多且便于测度、科学精准的数据库。通过对数据的及时更新、多元交互分析,持续跟踪、研究中国儿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制定中国儿童发展规划和采取教育措施提供科学、专业、权威、精准的技术性和工具性支持。

《人民教育》杂志


本文由: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编辑部

2020/01/20

上一篇:为学生学习搭好“脚手架”
下一篇:兜住底线回应百姓入园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