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导报版权信息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主管单位:农业农村部

主办单位:中国乡镇企业协会

编辑出版:《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6-220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564/F

期刊级别:国家级

语   言:中文

周   期: 月刊

出 版 地:北京市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在线办公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 : bianji7@126.com

地址 : 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路皓月写字楼二层

网址: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

[高等教育在线]应用型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产学研合作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1/06/24  点击:493


       

刘征

摘 要:培养学生工程意识,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是应用型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教育的基本要求。产学研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我们分析了产学研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理论不够完善、各方利益趋向不一致、缺乏长效机制、政府指导不够和信息不畅。提出了五项应对策略,应用型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可从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开展产学研多层次合作、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共建研发中心和校内产学研模式等层面提升合作水平。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 应用型大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6-3315(2021)3-080-002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举世瞩目。十九届五中全会继续指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当前,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无明显改善,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仍面临巨大挑战。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各国难以回避的课题。

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需要强大科学技术提供支撑和保证。环境工程学科诞生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现,成长于人类同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作斗争,成熟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过程,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科技手段。环境工程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建立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基础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上,更是一门实践的学科。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充分利用高校和企业在教育环境资源方面的互补优势开展产学研合作。以本为本,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是应用型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教育的基本要求。然而,要想真正达到校企合作的预期效果仍需付出更大更多努力。

一、产学研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学研合作理论不够完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学研合作理论仍在探索和发展,产学研合作的内涵也随着合作主体的预期目标及外部环境而不断变化。自20世纪70年代,产学研合作日益普遍,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国内外学者在产学研合作的机制、模式以及主体诉求、影响因素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和实践探索。比较典型的成功合作模式有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1](Dual System)、美国的能力为本教育模式[2](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3](Sandwich Education)、日本的“产学官”合作模式[4]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5]等。这些模式有很多可借鉴之处,但在具体实施应结合我国国情和高校实际,不宜简单地采取拿来主义,完全照搬、生搬硬套则合作难以持续和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产学研合作各方利益趋向不一致

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高校和企业的不同价值趋向也易导致合作貌合神离、容易走过场。在现行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制下,高校更看重学术探索和科学前沿,较少关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市场前景。大多数高校在职称晋升条件中,以论文、项目、经费和奖励等级别和数量为基本依据。现在虽有涉及科研成果转化和教学业绩等方面的内容,但教师获取这方面的业绩有相对较大的难度。此外,很多教师从高校到高校,缺乏企业实践经历,对科研成果如何转化不甚清楚。

企业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组织,更多关心产学研能否为其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关注科研成果是否有好的市场前景。一些企业未能认识高校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作用,对高校科研成果存在一定偏见,认为高校科研成果的只具有理论意义而不具备产业化价值。同时,企业为满足技术发展需求,往往倾向于见效快的项目,对需要长期研发的技术缺乏兴趣,从而对技术研发的前期环节不想有太多投入。

(三)产学研战略联盟缺乏长效机制

产学研战略联盟[6]将专家、先进的科技资源与企业技术资源、组织制度、资金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为应用型高校培养技术人才提供平台,为企业持续创新路径提供智力资源和先进设施。欧美的大量实践表明,产学研战略联盟是一种很好的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合作方式。而我国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仅停留在表面,很多只是签订了框架协议,没有开展实质性合作,大量细节和内容有待完善。另一方面,这种合作在操作过程中缺乏长效机制,没有约束性和持续深入的动力,主要表现在:联盟各成员间开放性很差,名为战略联盟,实则临时组织;联盟风险承受能力弱,面对挑战和机遇时易各行其是,缺乏长远规划;联盟在研发共性技术可以倾心其中,而对核心技术难以共享共用。

(四)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指导不够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管理与引导对产学研合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家提倡产学研合作,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方针和原则、提供了一些项目平台,但有效投入仍然很不足,对阻碍产学研合作的一些顽疾破除力度不大,地方政府在指导协调产学研合作方面也重视不够、引导不足。没有突出税收、信贷、职称、奖励等政策对产学研合作的激励,如企业参与产学研的支出不可列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量计算等措施对深入产学研合作实践没有明确鼓励。不建立政府、企业、高校以及教师、工程技术人员、研发人员互动机制和网络,产学研最后还是会停留在纸面和口头上。

(五)信息不畅、创新不确定性大

目前,高校和企业对接渠道有限,科研成果公开性较差且渠道分散,企业需求发布平台缺乏,信息流通不畅,相关中介市场亦不完善。因此导致产学研项目寻找困难,随意性大,合作临时性特征较明显,难以持续和深入,预期目标不易实现。同时,合作创新需要相互信任,创新过程存在一系列不确定性:人员流动的不确定性、研发过程的不确定性、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企业经营状况的不确定性和经济周期的不确定性等。这些不确定性导致产学研利益相关方难以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对工作的一些细节不易具体化,从而使协议约束力大大减弱,协议的履行也变得不可衡量,由此影响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率和持久性。合作创新的不确定性,也导致了合作各方利益分成缺乏公允标准,这也是合作难以持续的重要阻碍因素。

(六)条件和经费保障不足

企业的条件可能并不能促进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提高。企业不一定都是技术先进、管理完善、设备齐全,而是条件参差不齐。考虑到学生安全,企业对学生实习存在一定顾虑,并不能放开让学生完全参与其中。加上市场竞争带来的负效应,企业的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需要保密等因素,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未必能得到很好的提高。另一方面,产学研合作需要足够经费和师资的投入,但办学经费有限,企业对不确定性成果的投入也非常有限或者没有投入,因此导致学生实习实践安排缺乏充足的经费保障,影响了产学研合作的深入持续开展。中试阶段是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一环,是产学研合作至关重要的工作,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中试资金来源和中试场地是高校难以解决的问题,企业在这一方面具有优势,由此使得高校在产学研合作后期的利益分配中较为被动。

二、提升应用型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产学研合作水平的措施

应用型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可从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开展产学研多层次合作、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共建研发中心和校内产学研模式等层面提升合作水平。

(一)地方政府积极推动,为合作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撑

新时代的发展更加需要依靠创新,走“创新驱动”之路势在必行。应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对地方企业和高校的“媒人”作用,促使企业与高校联合攻关技术难题。

一是建立以政府主导或政府背景的科技信息服务组织。建立区域级的分行业、分领域的科技情报、人才情报等供需情况的科技信息化网络平台,并逐步扩大平台影响力,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信息中介服务,消除信息不对称,促进产学研合作对接。

二是要增强企业和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意识。有效利用传统渠道和新兴媒体,通过解读产学研合作政策、介绍产学研合作成果、发布产学研合作信息以及树立产学研合作典型等宣传工作,提高整个社会尤其是企业对产学创新以及创新人才的认识和重视,取得全社会对产学研合作的支持,增强利益相关方产学研合作的意识。

三是要努力创造利于产学研合作的政策环境。改革教师工作业绩评价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法规的建设,明确产学研各方的责任和利益关系,降低产学研合作的不确定性,控制合作风险。同时完善相关的税收、投融资等财政金融政策和系统的产学研合作激励计划。

(二)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开展产学研多层次合作

一是建立初步联系,开展初步合作。环境工程专业可根据学校定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建立专业的专家指导委员会,为专业的发展出谋划策;聘请企业技术专家、高级工程师等为学生开设讲座;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共建专业课程,共建实习基地等。

二是深入了解,开展中层次合作。专业教师可利用自身优势为环保类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长期服务;企业基于市场眼光,帮助专业制订面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明确对学生的技术能力要求和非技术能力要求,或深度参与教学过程,根据企业的需要开展人才“订单培养”。

三是相互信任,开展深度稳定合作。专业针对企业的技术发展需要组织力量开展科研攻关,并与企业研发人员、工程师协同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企业主动投资在高校建设专业实验室和研发基地,明确利益分配机制。实现“学生培养—技术研发—产业化”三位一体的合作目标,企业为学生能力培养提供更多真实体验,专业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智力资源,同时为地方经济建设贡献科学界的力量。

(三)从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做起

校企共建实践基地是最简单也是应用型大学最常用的产学研合作形式。这种形式的主要做法是环保类企业为专业学生实习提供场所,以企业工程师讲解和指导为主,以专业教师简介相关实习内容为辅,其主要目的是弥补课堂教学不足,为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提供更直观的认识和训练,主要课程形式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学生在实践基地主要接触各种实物,了解具体工艺流程、处理特点、构筑物形式,在校企双导师的指导下,巩固理论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

(四)往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发展

专业根据师资特点、科研水平、科研方向和硬件条件,结合企业技术发展需要,就企业急需突破的新技术、新工艺或现有工艺技术优化开展研发,由企业提供一定经费、设备和场地,专业提供科研人员,组建由教师、企业研发人员及优秀学生构成的研发中心,双方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研究成果由双方按照实现协商条款共享。这种合作形式不仅能及时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可实现科技资源共享,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学生参与相关项目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研究经验和操作技能,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有积极意义。

(五)校内产学研模式也是一种可行途径

校内产学研模式目标是实现科研成果转化,集中体现了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教师科研团队与校办企业联合申报、开展相关环境工程科研项目,发挥双方的比较优势,既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成果市场化价值,并可将科研实践素材丰富教学案例,同时也增加了校辦企业技术储备和市场竞争力。由于同属高校管理,这种形式可以方便地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纳入校办企业中,让学生就生产中的实际课题开展学习和研究,改变实习单位难找、实习过程走形式、环境工程类毕业题目过于理论化等问题。同时以相关研究项目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引导和支持大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发明创造与专利申请等,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金项目: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科技思想库研究项目:FJKX-B1707

参考文献:

[1]王菁华,梁伟样,李钧敏,贺星岳,郑文山,陈德泉.德国“双元制”成功奥秘:职业教育标准研发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24):66-70

[2]张学英,王璐.产业结构调整视角下的美国CBE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职教论坛,2012,(21):93-96

[3]王音音.英国“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4):104-105

[4]沈雕,胡幻.以“产学官”合作为代表的日本现代学徒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8,(09):171-176

[5]张磊.新加坡高校“教学工厂”模式的应用与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0-19(007)

[6]仇新明.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培养动力机制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9,(06):70-74


本文由: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编辑部

2021/06/24

上一篇:[课堂经纬]创课堂四“趣” 探语文之“味”
下一篇:[高等教育在线]运用实物资料辅助大学历史教学的一些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