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农业农村部
主办单位:中国乡镇企业协会
编辑出版:《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6-220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564/F
期刊级别:国家级
语 言:中文
周 期: 月刊
出 版 地:北京市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夏艳
摘要:高职院校应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强调“课程思政”应具有师德风范、政治导向、专业伦理、核心价值等鲜明特征;并立足课程,提出通过灌输形式与渗透形式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际教育相结合,历史的与现实的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正面教育与纪律教育相结合等对策,推进“课程思政”,切实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政治教育水平。
关键词:课程思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20)10C-0033-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调效应。”[1]高职院校作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更应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和教学的始终,努力推动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和梳理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其育人功能,努力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并不是一门特定的课程,它是一种教育和教学的理念。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有传授相应知识培养相关能力以及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能,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作用。从教学角度出发,“课程思政”要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政课的任务,倡导所有任课教师都要把育人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在教学设计时,要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首要目标,同时与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
“课程思政”要求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运用思政的学科思维,挖掘专业课程中体现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念,并转化为生动的有效教学载体,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课程知识学习中提升政治思想素质。
二、“课程思政”要树立鲜明的政治导向
围绕“课程思政”目标,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和做事。职业院校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各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都应树立鲜明的政治导向。
1.师德风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作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要以德修身、以德治学、以德从教,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信仰者,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为学生点亮人生理想的灯。
2.政治导向。“课程思政”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始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2],坚守“科学研究无禁区,课堂教授有纪律”的正确意识形态,努力使课堂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阵地。
3.专业伦理。“专业伦理”教育是对未来从业人员掌握并遵守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的教育活动。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并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引导,提升学生思想政治与思想道德素养。
4.核心价值。核心价值观是承载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教师要在课程教学中,结合理工类、经济类、人文类、艺术类等专业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效地纳入教学和相关课程,做到专业课程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的信仰者、践行者和传播者。
三、立足“課程思政”,提升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课程思政”不是每堂课都要死板、刻意地安排思政教育内容,而是结合各门课程特点,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做到遵循一般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则,这也适合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殊性。
1.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灌输也应注重启发,是让学生能动地认同和内化,并非“填鸭式”的强制教育。渗透应联系实际、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注重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学生本身的心理环境以及信息网络环境等。灌输与渗透相结合就是用春风化雨般的教育,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学生自觉学习。在实施“课程思政”中,高职校尤其要注重“工匠精神”的灌输和渗透。工匠精神主要包括精益求精、不怕苦不怕累、善于创新等内容。“工匠精神”被三度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充分说明工匠精神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工匠精神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体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和目标方向。[3]作为制造强国,刻不容缓地需要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肩负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否则,培养的就是一般劳动者。学校要通过与企业合作和产教融合等形式将工匠精神渗透融入教学的方方面面,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工匠精神成为学生的自觉追求,达到课程思政的教育目的。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程思政”教育元素,不仅要有理论概念,还应从社会实际中找寻;不是从理论逻辑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社会实践出发来解释理论的形成,依据实践来修正理论,并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如在美育课程中,可以通过文学创作、音乐、戏剧、雕塑等丰富的艺术形式,表达情感,从而对实践活动产生深刻影响。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疫”中,涌现出了无数的优秀艺术创作作品。央视春晚主持人带来的疫情下的集体情景朗诵《爱是桥梁》中的“我们在这儿过年,你们却在帮我们过关”引人泪目,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这便是艺术创作的魅力所在。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诗歌、歌曲、戏剧等众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成为很多人的情感寄托和精神慰藉,为抗击疫情的人们加油鼓劲,发挥了安抚稳定社会情绪的作用。同时防疫过程中不少古诗词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如“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等等,这些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散发着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在全民战“疫”的特殊时期更能坚定青年的文化自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发挥美育课程教育功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注重价值引导,用艺术传递情感,呵护心灵,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远离低俗和颓废,提升审美品位和精神境界,坚定战胜疫情信心,激发昂扬斗志。
3.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应从历史与现实出发,通过对全方位的世界与中国发展进程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国际社会的比较、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的比较,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源于历史又基于现实,既传承历史血脉又体现与时俱进。
比如在高职英语教学中,针对教学需要,拓展学习热点词汇如新型冠状病毒Novei coronavirus,教师可根据这次全球性疫情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刻揭示疫情背后中国人民的五大力量,即团结的力量、平凡的力量、柔韧的力量、自强的力量、侠义的力量。教师这样进行教学,既是对思政课程的有力辅助,又对学生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不仅让学生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而且能深化学生对文化价值的认识,增强对国家政治文化的了解,提升爱国主义情怀。[4]
4.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课程思政”教学,应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特别要注重通过隐性渗透、寓思政教育于各门专业课程之中,通过润物细无声、滴水能穿石的方式,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社会作为一个大系统,社会稳定便是第一要务,社会环境稳定了,人民的生活才能安居乐业,国家也才能更好地进行物质与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稳定能压倒一切”“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论断,为国家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在当前多元化价值互相交织、相互渗透的复杂背景下,青年学生能够施展抱负、成就自己,得益于稳定的社会环境,因此,青年学生要高度重视并主动维护社会的稳定,善于发现存在于身边的不稳定因素。小到“宿舍的稳定”“班级的稳定”,大到“学校的稳定”“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安全稳定”,都要尽自己的努力,并做出当代青年应有的贡献。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正面教育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明辨是非善恶,形成正确的观念和道德评价能力。“课程思政”教学,必须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同时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引导學生思想品行向正确、健康方向发展。比如,在讲授“外墙装饰构造与施工”课程时,教师可进一步讲解建筑装饰技术传统工艺传承的相关知识,帮助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工艺文化传承的自觉性和对学习本课程的学习动力,教师可播放有代表性的装饰工程事故的视频,这些事故往往是因为人们违规施工操作、偷减工程材料,无视职业道德规范、缺乏社会公德、没有“敬畏”之心造成。使学生切身意识到遵守行业规范、行业法规的重要性,并在课堂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规范,提高职业素养,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时刻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有职业的“敬畏感”。
总之,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也是新时代发展高职教育的新理念。各门课都要努力守好一段渠,种好自身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同向同行,合力推进课程思政,提升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努力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邱建国.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
[4]王娟. 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探究[J].教育教学研究,2020(3).
责任编辑:许洁
本文由: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编辑部
2021/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