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导报版权信息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主管单位:农业农村部

主办单位:中国乡镇企业协会

编辑出版:《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6-220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564/F

期刊级别:国家级

语   言:中文

周   期: 月刊

出 版 地:北京市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在线办公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 : bianji7@126.com

地址 : 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路皓月写字楼二层

网址: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

[课程与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深化劳动教育的路径研究

时间:2021/11/01  点击:523


       

朱晓静

摘要:劳动教育克服表层、肤浅的状态而走向深入是新时代的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与深化劳动教育。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要求,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实际,挖掘课程中显性或隐性劳动教育内容,基于学生深度学习开展劳动教育的深度教学,进一步拓展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的路径,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关键词: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深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10B-0040-04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进行课程设计,涉及核心价值观的各个方面。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上涵盖了劳动教育目标和内容,本课程必然也是对中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渠道,任课教师有责任思考如何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教学文件精神,更加系统、深入地开展相关劳动教育,促成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争做新时代的劳动者。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深化劳动教育呢?笔者结合具体实践工作,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明确课程劳动教育的目标及内容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的目标

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劳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价值导向,所以教师最先要思考的就是劳动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有了正确目标的引领才能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最终使劳动教育逐步深化。

首先,学生需要明确的是一个本源性问题:劳动是什么?我们所从事的活动中哪些属于劳动,哪些不属于劳动?这是一个认知目标,也是一个基础性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1],劳动是人们运用一定的生产工具,作用于生产对象,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活动。以此为依据,教学中学生需要对劳动是一种财富创造活动有正确的认知和理解。例如,教师在教授“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都受法律保护”这一知识点时,举例“小偷偷来的钱”是不受法律保护的,有一位学生立刻反驳道:“小偷偷钱也是要付出劳动的,也要花时间花精力的,也是有技能的,不是随随便便偷得到的。”这其实就暴露出学生对“劳动”的认知不清,认为“付出精力、付出时间”获得的“成果”就是劳动成果,并没有理解劳动是一种“创造性”成果,它与窃取他人的成果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合法的劳动收入的“合法性”意味着是受法律保护的,其劳动是在国家法律所允许和保护下进行的,而非偷盗这种非法行为。

其次,学生需要明确的是为什么要劳动。“思政课程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劳动的价值、意义”[2],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感受、认同劳动对自身、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对全人类的重要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增強“爱劳动”的情感,实现课程标准第二部分中“热爱劳动”的课程目标。在这一目标体系中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劳动对自身成长的价值,因为当下的一些学生最缺乏的就是对这一部分的体会。他们承认劳动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家庭幸福生活都很重要,但认为这些都是别人的事、大人的事,自己不需要劳动。这就折射出这些学生缺乏对“我的劳动”“我的成长”价值的深刻感悟和体会。所以,这也需要成为本学科劳动教育中要重点突破的目标之一。

最后,学生需要明确的是如何成为新时代的劳动者,新时代的劳动者必备的素养是什么。这一问题直指学生的行动,服务于学生劳动素养的提高。教学中教师需帮助学生理解当下生活中他们所经历的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实践活动都是劳动的过程,也是提高自身劳动素养的过程,学习文化知识、参与社会实践本身就是一种劳动,而在此过程中知识的不断丰富、能力的不断提升等也将帮助自身更好地参与到今后的劳动中去。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的内容

目标要以内容为实现载体,本课程中虽然没有开设劳动教育的专题,但是关于劳动教育的内容分布于心理、道德、法律、国情每一个模块中,涉及“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社会、国家”的每一项。所以,作为任课教师,在教学前需要对课程中有关劳动教育的知识进行梳理、整合,有的放矢地开展相关教学活动。

首先是课程中显性的劳动教育内容。这部分知识容易清晰地被教师感知,包括八年级上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的“劳动成就今天”和“实干创造未来”、八年级下册“理解权利义务”中的“劳动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九年级上册“构筑中国价值”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敬业”的要求、九年级下册“多彩的职业”中“职业准备”和“敬业精神”。这些内容层层递进,有其内在的逻辑性:从最直观、易感知的劳动对国家发展、个人生活的进步的意义着手分析劳动的重要性,奠定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基础,然后从法律的规定、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要求两个方面强调公民参加劳动的必要性,最终回归到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劳动观、职业观,怎样为未来职业做好规划和准备。这些内容安排本身就是逐层递进和深化的。

其次是隐性的劳动教育内容。这部分知识难以直观地被师生感知为劳动教育,但经过深入思考也能挖掘出相关劳动教育内容,发挥其劳动教育的价值。例如,在七年级上册“少年有梦”中关于梦想的实现提出“努力就有改变”,这里“努力”包含着人们付出体力劳动或是脑力劳动,“亲情之爱”中关于孝敬父母长辈的做法中也可以渗透“尽己所能、分担家务”的劳动思想,“活出生命的精彩”中在平凡中创造伟大也涵盖了每个公民的“岗位坚守”。再如,七年级下册“我与集体共成长”中的“在共建中尽责”“在当担中成长”也需要学生在集体生活中积极参与集体劳动,小到卫生打扫、大到集体文化建设等都可以成为劳动教育的资源。诸如此类,课程中开发和利用的劳动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和设计,可以在讨论中直抒胸臆,也可以润物细无声。

二、开展课程深化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劳动教育的目标与知识应以学生深度学习活动为路径,化劳动知识为劳动美德。所以,在明确本课程中劳动教育的目标、理清劳动教育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师需要思索如何展开深度教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对劳动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层的、深刻的处理,从而坚定地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全面提升自身的劳动素养。

(一)以真实生活为依托还原劳动知识

深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基础上进行分析、理解的过程,初中生的思维发展有其特点,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阶段,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所以,深度的劳动教育也需建立在学生现有的观念基础上,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教学时需要结合学生的真实生活将知识还原,呈现出鲜活的、立体的劳动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例如,在八年级“劳动创造今天”中对劳动价值的分析中,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家庭幸福、个人成长等各个角度全面去梳理、体会劳动的重要意义,以丰富的生活实际为科学观点佐证。

(二)以认知冲突为契机厘清劳动观念

初中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仍存在片面性和表面性的缺点。这就意味着,初中生对于实际生活中接收到的不同人关于劳动的不同认识的处理能力较弱,可能出现表面化处理或是摇摆不定的状况,甚至是严重的认识偏差。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不能回避这些问题,相反,更需要以这些认知冲突为抓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厘清相关认识间的关系,自我建构出科学的认知体系,因为就学习而言,假设、推断、思辨、想象、联想比知识更重要[3]。例如,在八年级上册“建设美好祖国”第一目“劳动成就今天”中指出,“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都值得我们尊敬”,这句话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职业平等,尊重不同的劳动和劳动者。但是与之相冲突的现实状况是“就业歧视”。有学生说:“如果劳动平等、劳动者平等,那么为什么我妈妈会说‘现在不努力,将来找不着好工作就去扫大街,明摆着扫大街的工作很Low嘛。”这就反映出学生对“劳动本身”与“不同劳动创造出财富的大小”混淆,对“劳动的价值”与“个人所期待在劳动中实现人生价值目标”的认知不清。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辩论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合理思考、阐明观点,在思维的碰撞中汲取新的观点,重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三)以自我成长为归依提升劳动素养

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应是自我提升的过程,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会出现“知识”与“学生”貌合神离的情况,表现在劳动教育中就会出现一些学生嘴巴里说着“劳动最光荣”但“十指不沾阳春水”,说着“实干兴邦”“艰苦奋斗”但只想“今朝有酒今朝醉”等。教学并没能实现知识与学生合二为一,这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学生知识堆积,但思想是荒芜的,这样的教学只会形成大片“知识的沙漠”而非“精神的绿洲”。所以劳动教育走向深度必然要以學生自身劳动素养真正提高为衡量标准。那么,劳动教育中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完善就显得格外重要。例如,在九年级下册“敬业精神”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中学生当下的主要任务“学习”,将“敬业精神”转化为努力学习的精神,指导学生在集体中开展一场“批评与自我批评”,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剖析,清理出问题并思考如何积极地进行自我完善与发展。

三、鼓励学生积极走进劳动实践

认识与实践相统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的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4]。本课程中深度的劳动教育也应遵循这一规律,指引学生带着新观念回归当下生活,在实践中进一步强化认识,梳理正确的劳动观念,从而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学会劳动。

(一)回归家庭,在家庭劳动中筑牢观念之基

初中生的家庭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是教师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而且家庭生活本身也对初中生的劳动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学不止于课堂,它需要不断延伸。例如在“孝敬父母长辈”中强调要落实到行动中、落实到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中,教师就可以以“我为家人做道菜”为主题,鼓励学生参与到买菜、洗菜、做菜中去,记录并分享在这一过程中自己的感悟和家人的反应,体会劳动的不易,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也学会体谅家长的不易,勇于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庭责任等。

(二)回归学校,在学校劳动中丰富劳动体验

学校的教育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劳动教育只是学校劳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要促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所思、所悟得到更多的支持,就需要从学校一系列劳动教育活动中寻找结合点,主动融入这个整体中去。例如,在“共建美好集体”的教学中,有位学生指出了目前班级的每日卫生值日还存在着一些同学偷懒的状况。这位教师就在学生总结了集体建设的一系列要求的基础上留下了对应的实践作业,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针对班级中存在的这项问题,组织班级内的劳动教育活动,在劳动中建设美好集体。这一实践活动使书本的知识有了鲜活的生命,劳动教育与集体建设较好地契合在一起。

(三)回归社会,在社会劳动中体会责任担当

为了丰富社会体验,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由家庭组织或是学校带领,初中生会有很多机会参与到社会劳动中去,如暑期社区的社会实践、作为志愿者参与到文明城市的宣传等。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也是劳动教育的过程,本课程的劳动教育内容很多来源于社会劳动,也应走向社会劳动。例如,八年级上册“养成亲社会行为”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了解亲社会行为的意义,二是理解亲社会行为的要求。亲社会行为包括参与社会劳动,那么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就可以延伸到社会劳动中去,鼓励学生积极加入志愿者团队,积极参与相关劳动实践。

“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5],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深化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实际,对教师如何深化课程中劳动教育进行思考并提出一些策略,期待更多教育者能参与到研究中来,形成更多的有参考价值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7:103.

[2]何杰.在成長中实现劳动观念的知行合一[N].中国教师报,2020-05-13(11).

[3]朱开群.基于深度学习的“深度教学”[J].上海教育科研,2017(5):53.

[4]刘敬东,张玲玲.《实践论》《矛盾论》导读[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7:68.

[5]张栋林.劳动教育与高中政治教学融合的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9):193.

责任编辑:石萍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Deepening Labor Edu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Curriculum

Zhu Xiaojing

(Taicang Shaxi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 Taicang 215400, China)

Abstract: How to overcome the superficial state to go deeper in labo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moral and rule of law teachers in the new era need to think and explore. The curriculum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n junior high schools should be guided by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to strengthen and deepen labor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combing with the actual work of junior high school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explore the explicit or implicit labor education content in the curriculum, develop in-depth labor education teaching based on students' deep learning, and further expand the labor education in the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curriculum. The path allows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labor values.

Key words: labor education;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n-depth teaching


本文由: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编辑部

2021/11/01

上一篇:[学校]以真实学习起点构建适切的教学目标
下一篇:[年度关注·统编教材如何教(8)]彰显动物题材选文的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