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农业农村部
主办单位:中国乡镇企业协会
编辑出版:《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6-220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564/F
期刊级别:国家级
语 言:中文
周 期: 月刊
出 版 地:北京市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牛宝荣 李如密
摘要:动物题材选文深受学生喜爱,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相当大的比重,依据主题可分为道德说理类、科学认知类、生态和谐类三种类型。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动物题材选文的新变化包含:动物形象更加多样化,动物关系趋于融洽和谐,故事情节更加生动化,选入更多“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课文。但同时在选文内容的删改、动物种类的选择、教化方式等方面存在需要思考与完善之处。教育工作者可通过还原动物的本性教育、指导关于动物题材课文的阅读、关注生命教育主题等教学策略,彰显动物题材选文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动物题材选文;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教学策略;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10B-0063-05
语文教材选文的题材种类繁多,动物题材选文作为其中一种,在教材中占相当大的比重。作为学生童年时代的朋友,小动物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本文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一至三年级)为研究样本,分析研究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动物题材的选文,审思新变化与新问题,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一、关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动物题材选文
由于天性和认知“泛灵化”的特点,小学阶段的学生十分喜爱动物,他们经常把小动物看作自己最亲密的伙伴。儿童亲近大自然,喜爱小动物,对动物题材选文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小学语文教材的动物题材选文,是基于动物的本体特征,以动物形象为主角,从动物自身视角或人类视角出发,描述动物间的关系及发生的故事,展现动物与人类的互动为内容的选文。动物题材选文篇目众多、内容繁杂,角色形象丰富。笔者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一至三年级)选文总数与动物题材选文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课文总数约为167篇,其中动物题材选文41篇,占比24.5%,从中可以看出动物题材选文在语文教材中数量多、比重大。面对纷繁复杂的动物题材选文,笔者做了如表1的主题划分。
二、审思:动物题材选文的新变化与新问题
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凭借,具有传递知识和意识形态渗透的特殊作用。新课改以来,国家对教材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可以说,好的教材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1]。本文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动物题材选文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其与旧版人教社教材相比,在动物形象、动物关系、故事情节、选编特点上有一定的新变化,但同时出现选文内容删改、动物种类选择、道德教化方式的新问题。
(一)新变化
1.动物形象更加多样化
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认知思维的影响,人们会给动物贴上标签,使其具有人类的品质特点,如狐狸的奸诈、狼的蛮横、乌鸦的聪明、羊的温顺等等,而这些将束缚学生的思考,引起他们思维上的僵化。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改变固化思维的倾向,使多样化的动物形象走进学生的世界。以狐狸这一形象为例,它们常常作为反面人物的代表,频繁出现在语文教科书中,例如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这篇寓言故事充分表现出狐狸狡猾奸诈的特点。此外,二年级上册还有其他描写狐狸的选文,例如《狐狸养鸡》。根据人们的刻板印象,狐狸天性狡猾,十分爱吃鸡,但选文中的狐狸非但没有吃掉小鸡反而养大了它们。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抓住这一矛盾点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和讨论,以此来体会狐狸善良的一面。在同一册教材中设置多样化的动物形象可以避免给动物“贴标签”,帮助学生摘掉“有色眼镜”,认识世界万物的多重面貌。
2.动物关系趋于融洽和谐
动物在语文教材中常以象征本体形式出现,它们具有鲜明的人性特点。动物世界如同人类世界,每一个个体都有独特的形象与社会角色定位,当所有个体汇聚成集体进行交往处事时便形成了关系,难免具有错综复杂与纵横交错的特点,因此动物们如何恰当处理彼此间的关系一直是难解之题。与旧版人教社教材相比,一些具有矛盾冲突、关系对峙的选文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消失了踪迹,例如删掉了旧版人教社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两只小狮子》《小白兔和小灰兔》等文章。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减少了同类事物的对立比较,而且关注到融洽和谐动物关系的建立,体现了新时代的精神。如一年级下册《小公鸡和小鸭子》与《树和喜鹊》等选文表现出动物之间的互相帮助、友好相处。中国自古以来,以“和”为贵,主张和谐文化,类似的思想也渗透到教材中,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动物之间的团结友爱和互相帮助,在人际交往中也学会如何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3.故事情节更加生动化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所选为语文教材,务求其文质兼美,堪为模式,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之增长确有帮助”[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3]选入教材中的文章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基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展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动物题材的选文改变了单一的模式化发展脉络,避免了“看到开头即可猜到結尾”的文章内容,更加注重故事发展的生动化。以二年级上册《狐狸养鸡》一文为例,文章开头写狐狸偷鸡蛋,盘算吃掉鸡的内容,若按照既定的故事走向,文章可能会去描写狐狸是怎样历经千辛万苦吃掉鸡的故事,但选文却在行文发展中设置了“老鼠想吃鸡,狐狸保护鸡”“狐狸养大了鸡却不舍得吃它们”的情节。故事曲折生动,结果出人意料。其次,动物题材选文的故事呈现“生活化”的特点,容易触发学生的情感。比如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一文,选文设置了蜘蛛开店卖东西的情节,并选取了学生熟悉的口罩、围巾、袜子等便于学生理解的事物。其实,“买与卖”的交易行为符合当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他们在家庭生活中也会跟随父母购物,这样自然而然会激发起学生的阅读欲望与学习需求。
4.选入更多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课文
金曾豪在一次受访时谈到:“动物小说先天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传奇性,具有独特、野性、神秘的美,很能满足少年读者的阅读期待。”[4]在知识性方面,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能够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方式和要求来选择合适的选文类型。科学认知类选文关注到学生对动物本体的认识,以写实的笔介绍了动物的习性、生理特点、分布等内容。比如三年级下册《燕子》一文,学生既可以习得燕子的相关知识以满足求知欲,同时也能激发出对燕子的喜爱与赞美。学生的学习不仅要以知识性为依托,同时也要彰显趣味性。趣味性也将影响学生的知识获取与吸收,进而影响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与效果。以三年级下册《昆虫备忘录》一文为例,文章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四种昆虫的样子与特点,凸显了动物的本体价值,又可以让学生体会选文语言的趣味性,发现选文字里行间的乐趣。
(二)新问题
1.选文内容如何删改?
动物题材选文在编入教材时难免出现改动删减的情况,但文章的改动删减一定要基于原作,遵循一定的原则。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旧版人教社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改动,例如旧版人教社二年级上册的《父亲和鸟》一文,选文改动后处于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并以《父亲、树林和鸟》命名。“树林”这一关系主体的加入,丰富了父亲与鸟的单向关系,文章适度增加了鸟生活环境的描写,使父亲可以通过细致入微地观察树林的变化来寻找鸟的踪迹,从而印证选文开篇的第一句话。除此之外,文章把握了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特点,调整句式,删减了重复词汇,使选文更加简洁精炼。另外,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除了删改旧版人教社教材的选文之外,还对文章原作进行改动。例如二年级上册《雪孩子》一文,原文是由儿童作家嵇鸿所写,长达6000字,而编入教材后约有550字。课文虽然保留了原作的故事梗概,但却删掉很多有价值的细节,例如删掉雪孩子热心帮助小松鼠、翠鸟的内容,仅描写它舍己救兔、化作白云的故事,使雪孩子的形象塑造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缺少铺垫,显得过于仓促。并且,原作结尾处描写了小动物对雪孩子恋恋不舍的片段,但在教材中却以简单的叙述描写代替。这样的调整、删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是否更有利于学生感悟还留有疑惑。
2.动物种类怎样选择?
动物题材选文的主角应该面向万千的动物世界,但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动物种类依然会呈现类型化、局域化选择的特点。经过统计分析,鸟类和哺乳动物频繁地出现在教材选文中。一方面,鸟类作为学生熟悉的小动物,可以帮助学生降低陌生感,助力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循序渐进地加深学生对这一物种的了解,构建知识体系。比如,鸟类这一物种出现在各个年级:一年级上册《比尾巴》一文提到了公鸡、鸭子,一年级下册《小公鸡和小鸭子》又以二者为主人公描写它们之间发生的故事。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又有多篇涉及鸟类的文章,如《去年的树》《搭船的鸟》《父亲、树林和鸟》及《灰雀》。教师在教这些文章时,可以联系前后选文的内容来逐步丰富学生对物种的认知,使其形象更加鲜明。但是,此种编排方式也会暴露很多问题:面对万千的动物种类,学生仅知道教材中的物种就足够了吗?类型化、局域化的动物选择方式能否满足学生的心智发展?如何保证学生认知上的“物种多样性”?作为开阔学生视野的语文教材理应摆脱“物种定势”,把眼界放宽,以高位眼光、包容心态选择更多的物种,而不仅仅局限于易被接受和理解的单一物种。
3.教化方式如何优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动物题材选文经常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濡染熏陶。选文大多将动物作为道德的传声筒,借动物之口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此种方式理应没有问题。语文教材选文并非不要道德教化,德育仍然是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但关键是看道德教育的方式是否有效、适当。反思现行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部分选文在行文过程中过分教条化,说教味道浓厚。而且,教师若在教学中采取不恰当的教学方式,重视道德价值的灌输而忽视选文内在的情趣与理趣,就可能会使这一问题更加突显。例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的《寒号鸟》,其实,这篇选文由民间故事改编,原文十分简短,并无过多的粉饰与说教。而教材中的选文为了便于说教增引了邻居喜鹊,写它极力劝说寒号鸟。此时的喜鹊俨然成了道德的说教者,它是正派形象的代言人,言说着正确的道德规范与价值观念。如此粉墨登场的形象设计,再加上急功近利的说教方式,使动物的本真自我黯然失色。学生学习此类文章仅仅得到表面的道理,却难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何改变文章机械僵化的道德说教方式并有机渗透德育,仍需要教育工作者的长期思考。
三、启示:对动物题材选文教学策略的建议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动物题材选文出现了新变化与新问题,笔者希望以本文引发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深入思考,更好地彰显动物题材选文的教育价值。
(一)还原动物的本性教育
动物作为人类的一面镜子,可以让人们在其身上寻找到原型[5]。人们借助动物形象,运用拟人手法将人类的品性特点赋予动物,而且过分关注动物的象征价值与社会意义,导致了动物的自然属性的消弭。这里提出的本性教育是关注动物自然状态下的教育,“本性”是指动物的本体形象,是自身、先天具有的属性,而不是人为赋予的特点。当下的一线教师在教授动物题材选文时,经常是按照定势思维从教材内部人为赋予的特征展开,如作者笔下的小兔子就是聪明机灵的,狐狸就是狡猾奸诈的。其实,每种动物都有本真的自我,有属于自己熠熠生辉的地方,教师首先要从真实的动物原形教学,可以暂时放下书本,基于动物的外在方面来教育,之后再由外转入内在本质的教学。这样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动物形象。反之,如果学生解读不正确,就可能会产生认知上的障碍。比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蜗牛的奖杯》这篇寓言故事的时候,他没有对蜗牛的本体形象进行明确的解读,致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障碍,被选文的故事所迷惑,发出了“蜗牛身上的壳真的是奖杯变的吗?”的困惑[6]。其实,教师本可先抓住蝸牛的本质特征,带领学生真正地了解和认识蜗牛,这样还原了动物的本性教育,可以有效避免教学盲区的产生。
(二)指导关于动物题材选文的阅读
动物题材选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较大比重,占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充分挖掘其人文价值与工具价值。一方面,语文教育应承担起人文教育价值的使命。动物题材选文具有人性美,富有生活的情趣、道理,教师在执教动物题材选文时,要弱化道德的说教,关注学生情感的培养与心灵的提升,充盈学生的精神世界,由动物世界走向人类世界,让真善美的种子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另一方面,语文教学也要发挥工具价值,即语文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四种既独立又彼此联系的听、说、读、写能力[7]。教师要根据动物题材选文,有的放矢地组织教育活动并训练学生,促进他们语文能力的提高。首先,提高学生听的能力。在执教类似《乌鸦喝水》(一年级上册)等有较强故事性、情节性的选文时,教师可以先朗读文本,后让学生复述乌鸦如何喝水的情节,帮助低年级学生梳理故事发展的脉络,达到耳聪心明的境地。其次,训练学生说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雪孩子》(二年级上册)一文时,教师可以挖掘教材的留白点,放手让学生阅读体会,思考小动物与雪孩子离别时说的话,将无言的心理活动转化成可说的语言,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再次,读与写的互相促进。在教授动物题材选文时,教师可以加强写话训练,并且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作家的写作手法,读写结合。最后,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弥补动物题材选文的不足,教师可以着眼于课外阅读并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而且,可以采用小组阅读、亲子共读、师生共读等多样化的阅读形式,帮助学生拓宽视野,走向更加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
(三)关注生命教育主题
“从动物那里我们可以找到人的动物根性,同时,在动物那里,我们也看到了生命的共同本性、生命共同的智慧。”[8]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常常关注学生的知识性教育,忽视或回避学生的生命教育。而且,很多教师对动物题材选文中所具有的生命教育价值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这一方面研究的匮乏。实际上,动物题材选文是进行生命教育的天然沃土,教师以此为依托,可以弘扬生命意识,尊重敬畏生命。首先,让学生回归自然,感受生命的存在。在世界中,无论是社会中的人,还是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它們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对待与尊重。然而,社会上虐猫、虐狗事件却层出不穷,这其实就是生命教育缺失的体现。学生要在学习动物形象的过程中感受生命,尊重生物的多样性,珍爱他人的生命。其次,引导学生体悟生命价值的可贵。由于小学生社会阅历不丰富,他们的生命意识并不强,社会上也时而出现小学生自杀现象。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教学敏感性,努力挖掘动物题材选文中蕴含的生命价值,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艰辛,认识生命的难能可贵。最后,润泽学生的精神境界,提高生命的品质与韵味。比如在学习《小公鸡和小鸭子》(一年级下册)、《父亲、树林和鸟》(三年级上册)等关系类选文时,教师要留给学生思考空间,让他们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实现和谐发展。不仅如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实现从关注动物生命到关注人类生命的转变,感受生命价值的升华。
参考文献:
[1]刘雪莲.“部编本”与“人教版”课文设置的比较探究[J].教学与管理, 2017(2):53.
[2]叶圣陶.叶圣陶集(第16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15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32-33.
[4]金曾豪.为什么要给孩子们动物小说[N].中华读书报,2005-04-20(4).
[5]沈石溪.我与动物小说的一世情缘[J].语文学习,2018(2):58.
[6]徐磊.浅谈儿童视角下动物形象的解读[J].小学教学参考,2016(22):42.
[7]余应源.语文教育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67.
[8]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56.
责任编辑:石萍
Highlight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Selected Essays on Animal Subjects
Niu Baorong & Li Rumi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China)
Abstract: Animal-themed essays are very popular among students, and occupy a large proportion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xtbooks. According to themes, the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moral theory, scientific cognition, and ecological harmony. The new changes in the selection of animal themes in the Chinese textbooks for primary schools include: animal images are more diverse, animal relationships tend to be harmonious, the storyline is more vivid, and more "informative" and "interesting" texts are selected.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some areas that need to be considered and perfected in the deletion and modification of the selected essays, the selection of animal species, and the way of education. Educators can demonstrate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animal-themed essays through teaching strategies such as restoring the nature of animals, guiding the reading of animal-themed texts,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theme of life education.
Key words: selected texts on animal subjects; stated-compiled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xtbooks; teaching strategies; educational value
本文由: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编辑部
202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