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导报版权信息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主管单位:农业农村部

主办单位:中国乡镇企业协会

编辑出版:《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6-220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564/F

期刊级别:国家级

语   言:中文

周   期: 月刊

出 版 地:北京市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在线办公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 : bianji7@126.com

地址 : 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路皓月写字楼二层

网址: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

[年度关注·统编教材如何教(6)]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策略

时间:2021/12/18  点击:386


       

摘要:初中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要渠道,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基于统编教材,夯实学科认知基础,扣准立德根本;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体现学以致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协作,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知行合一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7B-0113-04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拔节孕穗期”,基于统编教材,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1]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以德化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造就人才。落实立德树人,优化工作策略必须在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上把好关,出好力,做好大文章。

一、夯实基础知识

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2]。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形成政治、道德等方面的认知体系的主要渠道,必须让学生在认知上达成“真学”“真懂”“真信”。

(一)突出教学内容,扣准立德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立德”内容,把它作为核心素养的“必备品格”摆在青少年教育的突出位置。在道德教育方面,要关注“社会生活讲道德”“友谊与成长同行”等;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要关注“中国人中国梦”“少年当自强”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要关注“尊重自由平等”“维护公平正义”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要关注“守望精神家园”“中华一家亲”等;在劳动和实践教育方面,要关注“丰富的社会生活”“积极奉献社会”等。

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务必在弄懂弄通上做足文章,不仅要掌握其自身的内涵,还要厘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如对于道德教育,教师要强化学生对“孝亲敬长”“宽容友善”“尊重他人”“以礼待人”“诚实守信”等道德层面上的知识认知。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个人的德之间的关系以及与道德、优秀传统文化、理想信念等内容的联系。

(二)用好教材栏目,加强阅读指导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栏目较多,除了教材的主干部分正文之外,还有许多教材附件素材,主要有“序言”“引文”“运用你的经验”“阅读感悟”“相关链接”“方法与技能”“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等。教师要在了解教情、学情及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对教材正文及附件素材进行阅读分析、加工改造、重组整合、创造再生、实践运用,让教材的魅力充分彰显,突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教育性。以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诚实守信”为例,教师可以用“运用你的经验”进行课堂导人,创设学生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引发对诚信的思考,同时能了解学生对诚信的初步认识,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找准着力点。“探究与分享”中“季布的故事”及某工艺厂、某公司的故事,以及“阅读感悟”中的“红军墓”等材料对教材正文进行案例上的论证,承载着课程内容。教师可以用它们引导学生阅读感悟,加深对诚实守信意义的认识,体现“道德知识”的习得功能。教师可以针对“探究与分享”中几个同学的观点,引导学生“运用诚信智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培育创造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广泛,专业性较强,许多政治术语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运用设问、画线、批注、思考、复述、提要等方法,不断将学生的阅读水平推向深入,努力提升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力。如在教学“诚实守信”教材正文时,教师可以提问:什么是诚实?什么是守信?为什么要诚实守信?怎样做到诚实守信?目前我国公民诚实守信的情况如何?总之,学生只有走进教材,读进教材,才会多思善想,质疑问难,才能深刻理解“德”之精髓,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

(三)重视学情研究,增强教学实效

我们要以德化人,就必須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要将依据学情的教学贯穿整个教学流程。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状况,包括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基础、学生对所学内容原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行为表现等。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既要考虑到教师教学行为,又要充分顾及学生学习情况,依据教材“思路”和学生学习的“思路”来设计教师的教学“思路”。如果学生的“思路”力所不及,教师就要学会合理利用,巧妙处理。如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下册“感受生命的意义”中引用了冯友兰的名言,句中的“解”“了解”“觉”“自觉”等字词,以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可能达不到理解程度。教师可用其他名言或案例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要有效,必须从学情起步。课堂教学就是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将学生个体自身的本然状态在课程标准观照下,进行纠错、改善、发展,以达到课程标准要求[4]。这就要求教师要变革教学方法,夯实教学内容,建构知识体系,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学科知识。例如,对于“诚实守信”的教学,教师要帮助学生认清诚实守信的含义、意义、我国公民诚实守信的事实现状,学生个体在诚实守信方面存在的问题等,要让学生真正地学,真正地懂,真正地信,真正地做。正如特级教师于漪所说,学生的情况、特点,要努力认识,悉心研究,知之准,识之深,才能教在点子上,教出好效果。

二、强化知行合一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探究和体验”[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6]这告诉我们,从书本上习得的知识是肤浅的,只有在“行”中体验,才能获得真知。教师要大胆解放学生,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和时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实践、动身体验、动情抒发,学生将会有感官上的惊喜、认知上的冲突、思想上的波动、心灵上的震撼。

(一)变革教学方式,丰富情感体验

初中学生阅历有限,对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许多概念、原理缺乏感性认识。教师要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形成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感性材料,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使学生人于目,出于口,闻于耳,会于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领悟深刻道理,在感悟中深化思想认识。

关于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上册“少年有梦”的教学,笔者课前开展问卷调查,发现许多学生把“多赚钱”作为第一梦想。为此,笔者组织学生观看《黄旭华》视频。黄旭华不为名利,深潜三十年,为国铸重器,为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他在某次深潜试验中,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亲自随产品深潜到极限。他虽然年过九旬,却依然战斗在科研试验一线。学生被黄旭华的事迹感动得热泪盈眶,有感而发,不仅想到自己的好日子,还想到我们的国家发展,立志要为社会多作贡献。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状况,将典型人物视频引入课堂,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展开理想信念教育,将“错误”引向“真理”,演绎教学的精彩,实现情感育人。

(二)坚持学以致用,重视社会实践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实践。生活是学习的源泉,也是“真做”的试验田。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之一。教师要将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不仅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还要有意识地贯穿到学生的社会实践中,校内校外全程育人,在实践活动中育人。

关于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做负责任的人”的教学,课程标准要求“做负责任的公民”,因此,教师要把“责任”教育落到实处,使学生真正成为有责任心、有负责任行为的公民,需要把责任放在社会生活中去考量,把“做好分内事”落实在具体的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之中。

(三)坚持导向意识,强化行为纠偏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7],这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行动方向。教师要坚持目标导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放在首位,在“真做”上下功夫,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学“诚实守信”内容时,教师要坚持问题导向,把学生拉进现实生活,观照现实生活中个人、企业的不诚信行为,诚信与保护隐私的两难情境问题等,引领学生关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坚持结果导向,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学生的视角检测学生在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的行为,让学生感知、分析、判断、理解现实生活问题,自觉树立诚信意识,坚持诚信行为。

触动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初中学生行为风格隨意,自我调控及管理能力较差,“知行合一”成为我们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诚实守信”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找准学生在诚信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提炼问题,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达成教学目标。例如,考试诚信问题,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诚信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考试行为的指导、演练和纠偏,夯实学生的考试诚信。久久为功,诚信成为学生灵魂深处的自身需要和深入骨子里的行为自觉。

三、关注多方融合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8]这要求教师跳出传统教学框架,着重挖掘贴近学生生活且能调动学生兴趣的育人素材,将道德与法治学科与语文、历史等其他学科融会贯通,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调动一切育人积极力量,为立德树人投注正能量。

(一)挖掘教材资源,拓展教育路径

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在吃透教材与摸清学情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有效“教育”因子,找准立德树人之材,对教材正文及附件素材进行组织开发,整合调整,创造再生,让教材的育人效应充分彰显,树人魅力充分扩大。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适当选择调整,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让学生在“细无声”中受到浸润,吸取教育营养。例如,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国家好,大家才会好”,引用“八国联军侵人北京后,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教师在处理这段教材内容时,借用历史教学视频,对学生进行视觉刺激,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发学生思想上的震撼,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是紧密联系的。这一教学环节变换了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兴趣盎然,有感而发,教学目标的达成一气呵成。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放大活动育人效应,将正确的价值体现在具体的活动主题之中,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如,“诚实守信”中“拓展空间”栏目有一道题目:“以传承中华诚信美德”为主题,撰写演讲词,在班级组织一次演讲比赛”。教师可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搜集材料、咨询他人等多种途径寻找身边的诚信典型人物及其事迹,尤其是班级同学的诚信故事,与同学分享,并号召同学积极参与,利用学校国旗下讲话平台开展演讲比赛。这一活动延伸了课堂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了学生学习、品德和行为的自觉发展与提高。

(二)借力学科资源,丰富教育题材

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五届年会开幕式上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要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活”起来,教师要做资源开发的行家里手,放大眼光,聚焦资源,活化运用,让学生在真真实实的资源享用中达到懂、信、做的统一。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从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中遴选充满正能量的教育素材,对之进行修改、加工、拓展、延伸,将正确的价值引领蕴涵在课堂教学中。如语文学科中的家国情怀,地理学科中的资源环境题材,数理化学科中的优秀人物材料等,教师可以用来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育民族精神,开展乡情教育,等等。

(三)开展联合行动,营造育人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础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立德树人是整个教育的根本任务,包含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之中,包含在各门课程之中,包含在课内课外活动之中。”[9]思想品德课程要求教学要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因此,学校要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打通家校连心桥,建设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基地,使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齐心协力,联合行动,共同培育良好的育人氛围和向上向善的文化环境,让学生从学校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的熔炉里锤炼自己,不断理解、检验、丰富自己所学的知识,并用所学知识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创造社会。

在教学“诚实守信”内容时,教师可以邀请家长走上讲台,使家长与学生面对面,讲讲“生意经”,说说失信苦,通过一个个具体详实的故事说明诚实守信对自身处世的作用;也可组织学生深人企业采访成功人士,听取他们对诚信的感悟;或邀请专业人士开展诚信讲座,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阐述诚信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价值。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以深厚的学科功底和精湛的育人艺术陪伴学生的人生成长关键期,必须以“使命在肩,奋斗有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担负起立德树人的使命,用好统编教材,在“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0]

参考文献:

[1]张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2][5][7][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3,5,2.

[3][6][9][10]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49,53,56,50.

[4]钱友淦.基于学情分析的道德与法治教学[J].江苏教育,2020(4):58.

责任编辑:石萍

收稿日期:2020-04-16

作者简介:钱友淦,兴化市楚水初级中学(江苏兴化,225700)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


本文由: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编辑部

2021/12/18

上一篇:[年度关注·统编教材如何教(6)]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特点及使用策略
下一篇:[卷首]让我们再造一次“经典”创客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