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农业农村部
主办单位:中国乡镇企业协会
编辑出版:《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6-220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564/F
期刊级别:国家级
语 言:中文
周 期: 月刊
出 版 地:北京市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文件的颁布,中国高等教育入学考试招生选拔机制改革(以下简称:高考改革)彻底拉开了序幕。2014年上海、浙江率先进行首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和海南4个试点省(市)启动改革;2019年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8省(市)又相继公布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截止目前,全国已有14个省(市)启动高考综合改革。
一、国家高考改革政策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文件内容,全国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浙江、上海),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其中,高考综合改革核心内容如下:
(一)改革考试科目设置
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二)改革招生录取机制
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高校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研究提出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报考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提前向社会公布。
(三)开展改革试点
按照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选择有条件的省(市)开展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及时调整充实、总结完善试点经验,切实通过综合改革,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分散学生的考试压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2014年上海市、浙江省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试点要为其他省(区、市)高考改革提供依据。
二、高考模式变革的创新
高考改革的核心与焦点就是“学什么?考什么?怎么考?”,以前的高考模式为“3+1”(语、数、外+理综或文综),现在变为“3+3”或者“3+1+2”等模式(均为:语、数、外+选考科目),以后可能还会不断探索出其他更多的模式。模式的变化,带来考试的变革,更强调个性选材,讲究人才切与专业的合度问题,宗旨在于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提升。高校与考生双边关系更加结合紧密,平衡度更高,凸显了改革的创新之处。
(一)旧模式下考生与高校间的问题
原有高考模式下,志愿填报模式多为“院校平行志愿模式”——“院校+专业”,高校的主动性不强,多以考生投档成绩作为主要录取依据,录取考量因素单一、片面,很多高分考生被选拔进高校,但是这样的“人”是否真正符合高校培养需要,或者说是否具有具有应有的入门的基本素质呢?这个问题,在每个高校都存在,而且还会影响专业的发展。
一个人要成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基础素质(包括共性基础素质与专业基础素质)。以往高考模式,“语、数、外”统考,检验的是考生共性基础素质, 它是修习高校各门专业的手段与工具;而专业基础素质是修习相关专业的适应力、理解力等的能力,若以现行单一的“理综”或“文综”考试科目来考察考生,难免缺乏全面性、科学性、系统性,考生专业素质真实水平,从分数上并未给予客观呈现。这样高校与考生都会出现互不相宜的问题。
(二)新模式下考生与高校间的关系
高考综合后,随着“3+3”或者“3+1+2”模式的推出,都提出了“选考科目”的实施。所谓选考,就是要求考生除“语、数、外”3科目必考外,其他3科由考生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在其他6科(或7科)考试科目中根据自己爱好、特长、志向进行选择性考试,而高校专业恰恰与选考科目(或者科目组合)是一一对应的,考生选择什么样的选考科目(或者科目组合),即选择了自己的所报专业, 实现了考生从“学—考—报”一整套科学、人性化的过程。这种考试制度与考生个性契合度高,考生除完成基本共性素质的考试外,又能根据自己的“术业专攻”选择考试科目,并直接对应报考专业,实际上更有利于考生提前认识自己,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规划、科学决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同时也满足了高校对考生专业基础素质的要求。
新制度下,考生学习内容可以选,考试科目可以选,报考专业还可以选,不但减轻了学习负重,更能凸显优势,彰显个性;而高校可以根据专业发展情况、水平、趋势等,在选考科目中加以不同要求的设置,采取什么样的设置,即招收什么样的考生,牢牢把握了选“好才、实才”的主动性,两者形成互选互利、友好共存的良好局面。本质上真正为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奠定了扎实基础。
三、高考改革形势下高校所面临的挑战
高考改革,让高等教育入学考试选拔更为公平、科学、人性化,兼顾了考生与高校的双边利益,买方市场(考生)追求个性学习、个性选择、个性规划,卖方市场(高校)讲究个性设置、个性培养、个性发展。大家都呈现过多的个性元素在其中。那么“买”的是什么?“卖”的又是什么了?答案就是“专业”。这种新制度,它会给高校带来一些什么新的问题呢?
(一)关注焦点的转移
新形势下,志愿填报模式的变革,把“专业”彻底从幕后提到了台前,广大考生不再去重点关注学校的知名度、影响力等,而是把目光焦点全部转移到单个学科专业发展水平、培养质量、就业情况等“实”的因素上,并以此作为专业填报的重要参考标准。这种“焦点”的转移,势必会出现:好专业,大家趋之若鹜,争相填报;而不好的专业,则关注度低,甚至无人问津,其自身生存必将面临巨大威胁。
(二)竞争对象的转移
传统志愿模式(现行的学校平行志愿填报)下,大多数考生只认高校,而对专业很陌生,不知道如何选择专业。而高改后,考生在高中生涯期间,就必须事先去了解专业、认识专业,提前选择确定自己所报专业对应的选考科目(或科目组合)。因此,高校招生已不是学校之间的竞争,而是演变为专业间的博弈。
(三)动态格局的形成
高考录取制度的变革,使得考生的自主权进一步扩大,高校生源市场划被分为若干专业报考群体,不同专业(或同一专业)下报考群体的“数量”是维系专业发展的“生命线”,而报考群体的“质量”则成为影响其培养水平的重要因素。高考人才选拨,更是对高校学科专业的检验与选拔,不同专业(或同一专业)报考考生的“数量”与“质量”的差异化,犹如一把“尺子”评判着专业的 “含金量”,最终优胜劣汰,逐渐形成 “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增能减”动态发展格局。
四、新形势下高校如何应对专业所面临的问题
高考改革,引发了高校新一轮的竞争,其矛盾焦点转移到专业本身, 专业是支撑高校发展的根本,其质量决定着高校的办学水平,“建什么样的专业,怎样发展专业?”是摆在各高校面前最棘手的问题,我们建议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高校要以高改相关政策为指导,把握重点,主动学习、认真思考,转变理念。明晰学科定位,加强学科建设,同时调整培养方案,实现差异化培养。认清专业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质量工程”为工作中心,真正将专业做好、做实。
(二)科学布局、夯实基础
高校学科专业布局一定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合理科学,以办学定位为导向,不可“求同、求大、求全”,强化调研论证过程,积极兴办人才急需专业,准确把握各专业办学真实状况,不断加强专业结构调整,找准问题,补齐短板,彻底夯实专业发展基础。高校要积极创新录取规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化和个性化,保障录取程序上的规范,录取适合本学科的考生。
(三)加强建设、树立品牌
面对社会的目光与考生的选择,高校专业一定要“以优引人、以特引人”,对内要不断加强专业内涵、特色、文化建设,对外要高度重视专业品牌、形象的打造与宣传,始终保证社会认知与专业实际发展两者在信息上的一致性。
新一轮高考改革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不仅仅是招生部门的事情,更是整个高校的事情,全校师生要充分理解本次改革的深刻内涵,积极主动参与招生工作,根据学科建设水平和发展规模编制招生计划,形成“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循环,实现学校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高校应以本次招生制度改革和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明确办学目标定位和培养目标定位,调整学科培养计划,坚持以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为依托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扫码了解遵义医科大学更多招生资讯:
本文由: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编辑部
2019/06/28